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修真 > 武夫三十年

第91章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 作者:九层之台2
  • 类型:修真
  • 更新:2021-07-14 12:03:26
  • 字数:6472字

昨天晚上你可不是这么说得,这儿还有个清醒人呢,果然是酒后见人品。

“算了。”李建元大手一挥,居然有几分豪气干云的味道,“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后第二天早上,俩人起来跟没事儿人一样,一切如常,昨晚发生的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昨晚发生了什么吗,为什么我身上这么疼。”李建元早上起来,鼻青脸肿的,而且浑身都不得劲儿。

李建元好整,再闹也翻不出多大花来,张文若一通拳头就让他老实了,另一个就难搞了,醉里挑灯看刀,梦回吹角连营,差点儿一把火把药堂给点了,李建元还在旁边拍手叫好,感情烧的是他爹的药堂,不是他自己的房子。

“我对这种事情,没有半点儿的兴趣。”李昊放下碗筷,站起来,头也不回的往后堂去了。

这事儿张文若都忘了,看着他脸上的坚毅表情,好玄才艰难地回想起来。

“你认真的?”张文若有些不敢相信,感情不是醉话呀。

“你的酒醒了吗,要不再考虑考虑?”张文若心里头有点儿虚,大夫扎起针来也是很厉害的。

李昊的脸要多黑有多黑。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你以为我要干吗?”李建元一脸的纳闷,“我就是个大夫。”又问李昊:“你也去嘛,全当做个见证。”

“我不能更清醒了。”李建元摇了摇头,缓缓地道:“我想这么干很久了,谢谢你们的到来,坚定了我的信心。”

“不用谢。”张文若更加心虚了,他们俩着实不是什么好榜样,在金陵的所作所为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无法无天。

事已至此,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张文若还真得跟着人去,免得要出什么大事,到时候好降得住他。

“三思呀!”他苦苦劝道:“不管怎么说,他可是生你养你的父亲啊,不能干忤逆人伦的事情啊。”

他是一个大夫。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医医人,良相医天下,但是这个人,医的是天下人。

李东壁是湖北人,家中世代行医,但是生活困苦,其父不愿他再学医药,然而他自幼热爱医学,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因为刻苦专研,他在二十岁上便开始声名鹊起,后被选入太医院工作,年纪轻轻,在全是一帮老头子的太医院里可谓独树一帜,假以时日,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他在太医院日久,期间虽然遍读典籍,遍识药材,大开眼界,但这里病患往往非富即贵,人数稀少,行医用药亦颇多限制,而且这里哪有他一个黄口孺子上手诊治的机会。

两年之后,李东壁辞官不做,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靠着太医院的招牌开堂坐馆,而是打起行囊,开始周游神州列国,到各地拜渔樵车夫,药工捕蛇者等为师,不耻下问,并收集整理药物处方,诊治乡野病人,由此声名日盛。

在行医及阅读前人医书的过程中,他发现古代医药书籍存在不少错误,药方不确,功效不明,药名混杂,语焉不详,甚至相互沿抄,矛盾百出。民间百姓深受其害,甚至还有‘害人医,害人方’的说法。

因此,李东壁决定参考历代书籍,整理药物药方,重新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最严谨最完整的本草书籍。于是他既搜罗百氏,读万卷书,又采访四方,行万里路,考古证今,穷究物理,从而立之年起,直到耳顺之年,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终于编成《本草》。

期间,因各国战乱,神州大地兵连祸结,各处大疫接踵而起,遍布神州,此起彼伏,常有城中阖门不起,满族俱丧,死者相枕藉的惨烈景象发生,人心惶惶,以为有灭世之兆。

当此之时,李东壁以凡夫之躯,而承天下之重,联结各处名医,遍诣诸王,痛陈利弊,破奸妄邪说,大昌医道。又舍身不顾,和同门弟子们深入疫区,深究其理,痛治其根,最后终于力挽狂澜,平息了疫情。

后来,塞北之地也起大疫,狼族难治,狼主万里致信亲邀,他不以国别为碍,不顾年高路遥,亲往北方苦寒之地,呕心沥血,再度帮助北地平息了疫情。狼族上下将其视如神明,顶礼膜拜,而事后李东壁只身南返,不曾受寸金。

后来,李东壁再度回到了金陵,已经是誉满天下,坚辞高官厚禄,创立了济世堂,初时只是为了治病救人,并修改医术。

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各地慕名而来,学习医术的人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他也绝不藏私,自己所学所知,无论对何等样人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济世堂的规模就越来越大,到了如今的程度。

成贤街的济世堂总堂自然不是李建元的那家小门脸可比,当然他那屋子其实挺大,但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里的总堂已经不是院子那么简单了,占地广大,可以说是一片建筑群,或者称之为坊更加合适,它与旁边的国子监比邻而立,可以说不分轩轾。

济世堂的大门口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正面上方刻有四个大字——“济世救民”,这是明王亲赐,牌坊两侧刻有“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八个大字,风格各不相同,出自唐宋二王之手。

三王同赐,这是天下独此一家的殊荣。

“哇!”张文若不由得惊叹出声来,“听说过没见过,你们家这么豪横呢。”

“都是公家的产业,我家住的地方不在这儿,小的很。”李建元倒是神色如常,他从小在这儿长大,都麻木了。

从牌坊底下下经过,两边道路各是一排医房,分科诊病,病人不绝,偶有出门大夫,见到李建元都打着招呼,然后自忙去了。

“都是师兄师姐。”他随口解释道。

走过医房,前头是药堂,李建元也不进去,从右边小路绕了过去,转过两道弯,后面是一个大院,这里是学堂,这里来来往往的大多是少年,男女都有,年岁都不大,和张文若相仿,见到李建元都连忙行礼问好。

“这是师弟师妹?”

“不,这是徒子徒孙。”

“别用这种眼神看着我。”李建元接着解释道:“虽然我的年纪不大,但是辈分高啊,这也算沾了我老子的光吧。我爹是老年得子,他的好多徒孙年纪都比我大,有什么办法。”

“老年得子,那你该是掌心宝啊?”张文若纳闷道:“怎么看你的样子像是度过了一个很糟糕的童年。”

李建元无奈道:“你要是从小到大,一直有几十个师兄师姐,逼着你一天学十一门课,就能体会到我的感觉了。”

张文若想起了李昊到前,和张子一道满村子的抓鸡撵狗的日子,唉!人和人不能比啊。

“你爹呢?”

“他很忙,事实上我很少见到他,不过我并不怪他,心怀天下,自然难顾家。”

“你这样通情达理的儿子真的不好找了。”张文若不由得赞道。

“或许因此我那些师兄师姐才对我这么严厉吧,他们想让我继承他的衣钵,有朝一日,执掌济世堂,但是实话讲,我对这个提不起半点儿兴趣。”

这一切都归功于一个人,他是李建元的父亲,或者说换个说法,李建元是他的儿子才更加的贴切。

药圣李东壁,一个注定要青史留名,为万人敬仰的人。

济世堂,是金陵最大的连锁药堂,堂主就是李东壁,这年头生意想做大,就得搞加盟。

济世堂的总堂在成贤街,国子监附近,而它的分堂不仅遍布金陵,在大明的各省府县都有设置,虽然有的地方只有一两人,挂个名而已。

三个人人喝酒,喝出来俩醉汉,剩下清醒的那个一定是最痛苦的,收桌子照顾人,一切的活儿都得他来干,尤其还要防着人耍酒疯,闹酒炸。

像李建元的那家分号,就是专门为秦淮河的小姐姐们服务的,着实是上不了台面。不过那家分堂规模虽小,专业也偏,却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根正苗红,水平一流,不像其它很多地方,挂羊头卖狗肉。

如此大的规模,就注定了它不仅是民间药堂,也是一个半官方的机构,还肩负着朝廷的派遣任务,包括培育大夫,协助地方防治疫病,还挂着太医院下属‘惠明药局’的牌子,就意味着它还要承担大明百姓普惠医疗的重任。

那么问题就来了,生老病死,是人都难免,而医药关乎国计民生,区区一家民间药堂,有什么资格搞这种官方都认可的垄断呢。

“你喝多了,摔在了地上。”张文若神色如常,李建元将信将疑,不要在一个人的专业上挑战他,还好,他只是怀疑。

吃过了早饭,李建元突然对张文若说道,“我要你陪我去做一件事,昨晚我说过的。”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