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重回明朝当皇帝

第十八节 第二章之完结

  • 作者:慕容古董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05 10:11:34
  • 字数:4546字

但是宦官却有着它的特殊性,太祖虽然立下了太监不得干政的律法,但成祖以后,太监的权势就越来越盛。到后期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隐性的制度!比如冯保,在来历不明的隆庆遗诏中就是和高拱张居正等人并列的顾命大臣!

当然,太监的权力很大程度上皇帝,说白了还是皇帝的爪牙。这一次,要不是因为太后,要不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威势和拉拢文官,自己绝对不会费这么多心思来对付一个冯保。

又令御前侍卫唐郎为羽林卫统领,负责皇城警卫。

十七日,内阁张四维,吏部尚书张瀚,兵部尚书王崇古等二十八人请辞。次日,万历亲笔批准。由王国光升任吏部尚书,张学颜接替殷正茂为户部尚书;礼部尚书马自强不变动;方逢时出任兵部尚书,王崇古调任为致德公学教谕;严清担任刑部尚书;李幼孜继任为工部尚书。都察院方面,陈价取代陈炌为左都御史。

四月十六日,万历帝在皇极殿召开早朝,宣布冯保谋逆,着抄家,发配凤阳守灵,不久赐死;其余阉党充军流放劳役不等。

宦官可以说是沈觉非最厌恶的东西之一了。宫刑摧残人性,已经让沈觉非不忍。而这些太监又往往不法,仗势欺人,民愤极大,明代的灭亡太监也少不了关系。这一次,借着冯保事件,沈觉非决定先拔了宦官的爪牙,然后消灭宦官这个历史产物,根绝宦官干政的可能。

但是沈觉非也有顾虑,他对文官结党作意气之争的坏毛病很了解。党争是个可怕的字眼,北宋末年和晚明就是在党争中消耗了自己,败坏士风,颓废人心,最后彻底沦亡于异族的。人性贪婪,文官们中高道德的毕竟是少数,更多是有血有欲的普通人,面对权力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为了权力,他们极有可能投机钻营,结成一党,相互勾结,蛇鼠一窝,党同伐异,为反对而反对,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连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中的一些人都有这样的毛病,何况其它!

这决不是后世的政党制度,而是政治清明的天敌!这当然不是沈觉非愿意看到的结果。

现在有了冯保的原因,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废掉东厂,将司礼监置于内务大臣之下,让太监没有作威作福的可能,割去帝国身上的一个毒瘤。

十九日早朝,诏令:“废除东厂。锦衣卫的镇抚司也一并废除。从此,锦衣卫只有监察权,没有独立司法权。全国刑政通归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处理。同时设立总理内务大臣一员,管理皇家事务,大小太监宫女皆受节制,正三品衔,由陈于陛出任。”

这一道诏书发下,立即受到了京师大小官员们欢迎。宦官之祸,由来已久矣!不想今日一诏废之,没有了东厂和锦衣卫镇抚司,看那些太监还如何横行。心喜若狂的文官们白日纵酒,“弹冠相庆”,纵酒吟诗,歌功颂德,一日之间沈觉非的声望爆涨。二十日早间通政司衙门就接到了百余本颂圣的折子。

但是如何安排这些太监却又是一个问题了。

现在宫中宦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紫禁城中有多少太监,连沈觉非这个皇帝也不清楚,不可能马上都裁撤掉,一来怕引起祸乱,二来放他们出宫,其中大部分人生计堪忧,因此只得缓慢裁减。

沈觉非给新任内务大臣陈于陛交代了一点:不再接受新太监,也禁止民间私自阉割求进。然后逐渐合并太监机构,减少人数。至于后宫中服务人员,一来往后宫中也用不了那么多人,二来沈觉非计划用女官来取代宦官。让陈于陛挑选一些品行优良,识文断字的宫女担任女官,参与管理,等到宦官们基本淘汰完时,这些女官就可以接任了。

欲速则不达。沈觉非在估量了风险后,决定搁置原意,折中处理,一步一步地来吧。将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调入内阁,让内阁中有通晓财政和军事的人才,这样内阁决策也科学一些,并且逐渐形成这两部尚书照例进入内阁的惯例。

http://

同日,潞王进学,不久搬离皇宫,出居其在京师的藩邸。

二十八日,锦衣卫镇抚司正式撤销,监狱中的犯人大半释放,其余移交刑部,关押半年的燕老爹才得已还家。而东厂监狱中的重要人犯王大臣,经过刑部官员审讯,证明其行刺圣上乃是冯保诬陷,身上搜出刀剑也是冯保栽赃。最后以冲撞御驾的过失发配到东北,后不知所踪。

二十日,吕调阳病重,请求致仕,诏准。如此,内阁就是张居正,申时行,王国光,张学颜,马自强五人,看来是一个不错的班子,沈觉非自己也觉得满意。最重要的是这个班子是自己安排的,而不是听从张居正的意见。

二十二日,上两宫太后徽号,由两个字改成四个字。

万历六年的政变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二十三日赏赐功臣,从陈于陛,唐郎,戚继光,李谪凡等四十多人各有恩赐。内监安宁赐银三千两,赐穿飞鱼服。

二十六日,由礼部尚书马自强和内务大臣陈于陛策封王芸为恭妃,这也是万历帝沈觉非的第一位妃子。

二十七日,沈觉非光临外祖武清侯李伟家,宾主尽欢。沈觉非于酒筵上任命李遥的义子李光为羽林卫副统领,协助唐郎掌握负责宫廷安全。

同一天,命令户部尚书张学颜﹑礼部尚书马自强﹑兵部尚书方逢时三人为内阁学士,进入内阁。本来明朝内阁成员有由朝廷大臣廷推的习惯,但现在大乱之后,官员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对沈觉非的安排也就没有提出异议。

沈觉非一直想在法理上确立内阁国家行政中枢的地位,恢复历史上“皇帝与丞相”共同治理国家的模式,给内阁更大的权力,逐渐建立类似后世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毕竟一群精英群策群力要比一个皇帝更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历史上明代的内阁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大增,因此尽管皇帝不勤政,但是国家照常运转,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满清继承了明朝的皇帝独裁,又抛弃了内阁。皇帝一切正确,万事独揽,虽然一个个都勤政不已,但是效果却是糟糕不已。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