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修真 > 在古代悠闲种田的日子

13.意见相左

  • 作者:于隐
  • 类型:修真
  • 更新:2024-03-08 02:22:07
  • 字数:4536字

大河发窘,“来叔,村里烧炭用的是土法子,都不会烧你说的那种灰炭。”

玉娘想起以前看的古装剧,不会是要那种银炭吧?那是官窑里烧出来的,村里哪有这条件,看来这事成不了。

话还未说完,来叔直接打断大河的话,“你也是来问县里收不收炭吧?”

大河憨笑着点头。

大河迎了上去,“来叔……”

“大河,你想烧炭挣钱,好让你的娇娘子过上好日子不是?那你就烧灰炭嘛。”

来叔见大河那脸色,又觉得自己话说重了。

“大河,要不是你也郑姓,我都懒得跟你多说。只要你也能烧出那种不熏人的灰炭,县里那些大户人家肯定要,毕竟本县运炭方便些,价钱也便宜嘛。哟,这位是你的婆娘?”

来叔嫌弃地看着大河,“又没让你烧出上贡御品的银骨炭,只不过灰炭而已,别的县能烧出来,你却烧不出来?那能怪谁!”

来叔打量了玉娘一番,“哎哟哟,大河有福气,娶得这么一位娇娘子呀!”

玉娘低下头去,有点被冒犯的感觉。

来叔懒得再理会大河,背着手走了,走时还不忘回头瞅瞅玉娘,那嘴直咂巴。

玉娘扯着大河袖子走。

“大河,那位来叔是这郑氏大院的主人么?话里话外瞧不起人的样子。”

玉娘上前行礼,“来叔好!”

大河听村里老人说,几十年前,郑家村的一位男丁无钱娶妻,而杏花村吴氏一脉无子,郑家村的这位男丁就入赘了吴家。

入赘后郑氏男丁去县里找活,家境逐渐殷实,人也有底气了。到了他孙子郑循这一辈,干脆把吴氏大院改成郑氏大院,生的娃儿也都改姓郑了。

“说来就是郑循大哥的祖父当年入赘的吴家,如今已是第三代。郑循大哥改姓郑后也没入咱村郑氏族谱,不知他有没有入郑氏族谱的想法。”

玉娘在想,郑家村在山沟子里,才十三户人家,又穷又偏僻,指不定那个郑循不愿入这个族谱。

紧接着大河又讲郑循祖辈三代的发家史。

听说郑循的祖父刚入赘几年,受不了吴氏的气,就跑到县里当了酒馆子里的小二。

不知怎的,郑循的祖父想到把家里酿的酒带到县里酒馆去卖,还取名为“杏花村”酒。随着杏花村酒广为流传,郑家就愈发富裕了。

后来杏花村被县衙改为杏花镇,杏花镇的绝大多数人家都酿杏花村洒,由郑家人运送到各省去卖,据说还作为御酒上贡呢。

“既然杏花镇上的人家都酿酒卖给郑家,那镇下的十几个村为啥不学着酿杏花村酒?”

大河叹气道:“郑循大哥的祖父临死前就给子孙立了规矩,酿酒秘方不能再外传,郑家收酒也就镇上吴氏八十来户人家,其他杂姓人家不能酿杏花村酒,说是酿酒过多就不值钱了。虽然与咱郑家村同属郑氏一族,但也没同意咱郑家村的人酿杏花村酒。”

原来如此,玉娘点头道:“郑循大哥的祖父有生意头脑,这种绝家秘方当然不能随便外传。他入赘吴家,最初酿酒的秘方也出自吴家,给吴家保留这个秘方也算是对得起吴家了。”

大河寻思着也是,这酿酒秘方最初就是吴氏调制出来的,跟郑氏没啥关系。“咱郑家村的人平日里也很少来镇上打扰郑氏大院的人,只因卖炭一事叨扰了几回。可惜啊,咱村里没人会烧灰炭。”

“听来叔那意思,别的县有会烧灰炭的,应该不难。咱村里人平时咋烧炭的,在哪里烧?”

“在苍鹰山,那里的树又高又粗又直,砍断架起来烧个七八分,然后用土浇上去,埋好就行了。烧的炭挺好的,咋就熏眼睛了,哪有炭会一点烟都没有的?”

大河有些想不明白。

玉娘听说只是用土埋,感觉有点不对劲。

“我还以为是挖了个窑,烧好后封窑呢!”

“烧炭还得挖窑?听说德县烧陶碗才要挖窑。”

玉娘有些不好意思,“我……我也不太懂,只听说在窑里封闭几日能保温,以前我听……听我哥说的。”

这下大河开始琢磨了,烧到七八分的木材用土掩埋上,还会有两三分没烧透,这样的炭会起烟,倘若烧到十分再掩埋,那岂不是成灰烬了?

玉娘说封窑里保温,是不是木材烧透后就不会成为灰烬?

玉娘见大河费脑子琢磨,“算了,咱又不是非得烧灰炭,先逛去。”

接下来从街头逛到街尾,大河脑子里始终没把挖窑烧炭的事放下。

直到入夜上床睡觉,大河还没忘这事。

他和玉娘面对面睡着,看不清彼此的五官,只能瞧见大概轮廓。

“玉娘,要不……我跟爹说说烧灰炭的事,挖窑也不难,咱家挖存放红薯芋头的地窖也是几日就挖好的。”

玉娘没想到他还在琢磨这事,“挖窑可比挖地窖费劲,即便挖好了窑,咱也不懂得封窑。”

但这一百多户人家靠这些田地过得也紧巴,之前那日子过得并没有比山沟里的村民们要好多少。

如今镇上最大一户人家就是郑氏。据说郑氏大院以前是吴氏大院,这几年才改名的。

“郑氏大院主家男人是郑循大哥,来叔是郑循大哥的伯伯。”

“郑家为啥有钱盖这么大院子,他家靠啥营生?”

大河却还不死心,想敲门进去问,恰巧郑家院子里出来一位老者。

大河就把他所知晓的关于郑氏一脉及杏花镇的传说一一道来。

原来杏花镇也是一个小村子,叫杏花村。只因这个村子有几块大平地,方便老百姓交换物品,渐渐就有人家从深山里搬到这里来。

杏花镇前后没有大山,只有几座小山,田地要比山沟里多些,但随着搬来的人家愈来愈多,能开的荒全都开完了,杏花村的里正就不允许深山里的人搬过来。

“县里大户人家不要以前的那种黑炭,说是熏眼睛。据说有个地方烧出一种灰炭,比你们烧的炭轻便许多,燃起来无烟,县里大户人家都买那种灰炭,谁还要你们村里烧的土黑炭!”

大河被这位来叔说得脸色憋红。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