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情感 > 上下一千四百年

第94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作者:曹毛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2-08-11 19:26:03
  • 字数:4330字

下令调查赵绾、王臧之间狼狈为奸、勾结不法的行为,责成孙儿刘彻处理。刘彻无言可对,下令撤销明堂设计,其他一切事务,全部停止。把赵绾、王臧,交付审判,赵绾、王臧自杀。宰相窦婴、太尉田蚡免职。申公见势宣传有病,送回鲁国。

刘启在位时,太子太傅石奋,俸禄二千石,四个儿子,均居高位,于是刘启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做人处世,谦虚恭敬,无与伦比。子孙当地方官员,回家晋见时,石奋一定穿上入朝的官服接见,只称呼子孙的官衔,不叫他们的名字。子孙犯了过失,也不责备,只坐在一旁,对着饮食,不肯下咽。然后儿子们自己责备自己,长辈们脱去上衣,露出臂膀,向他请罪,承诺改正,这才点头。

然而在这个时候,法规太宽,人民太富,浪费奢侈,挥霍无度。于是土地开始兼并,土豪劣绅之辈,仗着财富,在乡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皇族有分封的土地,当然富有。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员,竞争着展示豪华,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坐的轿舆,简直跟皇帝一样,超越身份等级,毫无限制。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不得不变。之后,汉武帝刘彻对内穷极糜烂,对外攻击夷狄各族。不久,天下一片萧条,财富完全耗尽。

宰相卫绾上奏说“各地所推荐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凡是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言论,都是乱政之辈,请一律罢黜。”

接着刘恒、刘启登基,清静节俭,使全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七十余年间,国家没有大灾大难。如果不遇到水灾、旱灾,人民都可以家家自足,无论城镇或乡村,粮食库存充足,堆积着用不完的财货。首都长安国库的钱,多达万万,用来穿钱的绳子,都寸寸烂断,以致无法计数。粮仓里的黍米,一层一层的往上面堆,堆得太高,满盈之后,甚至堆到露天之下,腐烂得不能再吃。大街小巷,连平民都有马匹。田野中更成群结队,偶尔有骑雌马或幼马的,人们都瞧他不起,不愿跟他来往。连街头看守里巷的,都每餐大鱼大肉。当底层小吏的,因为生活优裕,而又安定,可以一直看到孙儿长大,所以也不图谋升迁。在官位的时间太久,甚至把官名当做他的姓。所以人人自爱,把犯法看成一桩严重的事情,互相勉励善行,不愿受到羞辱。

太皇太后喜爱黄老学说,讨厌儒家学派繁琐不堪的一套。御史大夫赵绾,自然讨厌这位老太婆,于是向皇帝刘彻建议,以后决定大计方针,不要再向东宫报告。太皇太后咬牙说“这个人想当第二个新垣平呀!”

刘彻一向喜爱儒家学派的学说,窦婴、田蚡,也有同好,于是共同推荐代郡人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为郎中令。赵绾建议兴建明堂,用以作为各封国国君朝觐之用,并向刘彻推荐他的教师申公。

秋季,刘彻派人携带绸缎宝玉等礼物,并派出车轮用蒲草包裹的安车,驾四匹马,前往鲁国迎接申公。申公到了首都长安,晋见刘彻,刘彻询问治乱的契机,申公本年八十岁,回答说“治理国家,不在多说话,而在多做事。”

子孙十四五岁时,在他旁边,即令是平常日子,他也服装整齐。遇到丧葬,无不悲哀悼念。子孙们遵守教导,都以孝顺谨慎的行为,闻名所隶属的封国或郡县。后来,赵绾、王臧,以舞文弄墨,受到处分。太皇太后发现儒家学者,说道德、讲仁义,空话太多,而身体力行的太少。石奋家教,不多说话,知道认真实践,值得钦佩。于是任命石奋的长子石建为当郎中令,幼子石庆,当首都内史。

冬季。

淮南王刘安入朝,西汉帝刘彻因为刘安是长辈,而又有才智,所以非常敬重。每次午后相见,总要谈到黄昏才准告辞。刘安非常喜爱田蚡,初到长安时,田蚡到霸上迎接,悄悄告诉刘安说“皇上还没有子嗣,大王是高祖的孙儿,又以仁义闻名于世,皇上一旦逝世,除了你,谁还有资格继承?”刘安大喜过望,送给田蚡相当多的金银财宝,作为礼物。

石建侍奉六任帝刘启,对事情提出建议时,总是趁旁边没有人时,才畅所欲言。百官早朝的场合,却很迟钝,好像不善言辞。因为这个缘故,刘启对他十分亲信。石庆曾担任太仆,给刘启驾车出宫,刘启问车用几匹马?石庆用鞭子点数,然后举手,回答说“六匹。”

石庆在石奋的儿子中,最言简意赅。

窦婴、田蚡既被免职,各以侯爵身份,在家闲住。然而,田蚡虽不在朝廷为官,但他是皇太后王娡的同母异父弟弟,很受刘彻亲信,提出的建议,也都被刘彻接纳,显示权势仍在。势利眼、马屁精之徒纷纷离开窦婴,归附田蚡门下。田蚡一天比一天骄傲蛮横。

这时,刘彻正喜欢文学辞藻,听到申公的话,觉得有点不太入耳,沉默不语。然而既已请来,也不能太过冷淡。于是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住在鲁国客栈,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改变服装颜色等大事。

经过汉惠帝刘盈、刘恭、刘弘,刚刚步入太平,对商人的限制,也逐渐松弛,然而不准工商的子孙为官。计算官吏的薪俸和开支,花费多少,就向人民征收多少赋税,而不多取。山川、园池、工商税款,上自皇帝,下到封爵,各人有各人的汤沐邑,都有自己的收入。把山东的粮秣,运到首都长安,只不过供给大臣们的消费,每年不过数十万石。

刘彻批准。

董仲舒年轻时,专注研究《春秋》,六任帝刘启时,担任博士,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严守礼教,学者们都像尊敬老师一样尊敬他。后来担任江都国宰相,侍奉江都王刘非。刘非是刘彻的老哥,一向骄傲凶暴。董仲舒用礼教辅佐,不时规劝,很受刘非敬重。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