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情感 > 上下一千四百年

第6章商鞅变法

  • 作者:曹毛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2-08-11 19:25:19
  • 字数:4624字

公孙鞅对嬴渠梁说“就普通老百姓而言,面对新事物会顾忌左右,刚开始时他不会热心投入。可是待成果慢慢呈现出来,他就会欢天喜地。真正有高贵品格的人,绝不随波逐流,迎合世俗,建立万世功业的人,也不会征求每一个人的建议。所以,圣人们认为,只要可以使国家获益,不遵守传统也无伤大雅。”

秦国高官甘龙却表示异议说“恐怕并非如此,遵循传统风俗习惯,依照传统的法令规章,按部就班处理国事,官员们不但可以胜任,人民也不会骚动。”

在魏国宰相府侍奉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有才能,正准备推荐他,公叔痤却大病卧床,魏国国君魏罃,前往探病,见公叔痤奄奄一息,十分悲痛,说“人寿命有限,谁又能不死?然而你逝去之后,国家大事,我与谁磋商?”

公叔痤说“我的随从公孙鞅,年纪虽小,却有奇才,希望你能信任他,把国家交给他治理。”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庶子的后裔,喜欢研究刑法,爱好秩序。

公孙鞅获得国君嬴渠梁的绝对信任,刚准备大刀阔斧变法革新,一展所长,然而立即受到既得利益的贵族们的反对。

听到公叔痤要他杀人的话,魏罃愣住了,只好支支吾吾几句,起身告辞。

公叔痤把公孙鞅找来,道歉说“对不起,我是一国之相,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作为大前提,所以只能先劝主上,要不用你,要不杀你。然后再来告诉你,请你快点逃走吧!”

公孙鞅说“平庸的人习惯于他们所习惯的那种生活方式习惯,而专家学者们的见解,又往往只能局限于他个人专业的那个狭小的知识领域。这两种人,让他们谨守岗位,墨守成规,处理千遍一律的事务,是最佳不过。但绝不能与他们讨论国家大事、政策方计。有智慧的人会指明正确方向,而平凡的人负责实践执行。贤明的人勇于变法改革,而庸碌的人只会牢牢抱住现状,死也不肯放。”

魏罃出了宰相府之后,对左右侍从说“宰相病入膏肓,已经语无伦次,一会让我用公孙鞅当宰相,一会又让我把公孙鞅杀掉,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公孙鞅到了秦国,通过得宠之臣景监的推荐,进见嬴渠梁,提出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法,嬴渠梁喜出望外,任命公孙鞅负责执行。

嬴渠梁想了想,毅然地说“我听你的。”便授给公孙鞅第十一级官左庶长。

公孙鞅变法,把民众组织起来,十家编成一组,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连坐。

鼓励告密,检举犯罪的告密者,跟战场上奋勇杀敌,同一功勋。知情不报或掩护犯罪者,跟阵前降敌者同一处罚。建立军功的,依照等级,接受上赏。

公孙鞅不慌不忙地说“主上既不会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

于是逮捕太子的师傅嬴虔,行劓刑,割去鼻子;又逮捕皇家老师公孙贾,行黥刑,在脸上刺字。如此高压的措施,震慑朝野。第二天开始,秦国人立刻奉公守法,再没有人恃财凌人,行险侥幸。在这十年之间,秦国大国掘起,一跃成为富强的国家,路上没有小偷,山上没有强盗,不小心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会据为己有。人民勇于从军作战,不再自相械斗。村落城镇,一派清平。当初反对变法的一些人,转过头来赞扬变法。

公孙鞅说“他们正是乱法小民。”全都放逐到荒漠边陲。至此以后,秦国人民没有人再敢议论法令是非。

齐国国君田因齐与魏国国君魏罃,在边界打猎。

魏罃问说“你们齐国有些什么国宝?”

田因齐故意说“没有。”

魏罃大吃一惊说“那太糟了,我的国家虽然很小,可是,还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光泽夺目,可以照亮十二辆车子的珍珠。而你齐国是一个泱泱大国,难道真的没有一样?”

变法推行过了一年多,秦国各地人民纷纷前往首府栎阳,向官府控诉新法弊端的多不胜数。正在民怨沸腾、舆论哗然时,太子嬴驷触犯新法,这成了变法成败之关键,也是秦国兴衰存亡之关键,全国人民注视着公孙鞅的反应。

公孙鞅态度坚决说:“法令之所以尊严尽失,原因是高阶层的,有权势的人物去破坏它。太子是王储,也是国君的合法继承者,故然不能使他接受刑罚,但那些有责任教导太子守法的人,必须承担责任。”

不诉诸官府而自相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分。谨守岗位,农夫农妇,从事耕种纺织,而有超额生产的,免除赋税。从事蝇头小利的商人工匠,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全家充公,男当奴隶、女当婢仆。

皇亲国戚,如果没有军功在身,一律排除于皇亲国戚之外。爵位官级,有一定的高下尊卑和一定的升迁顺序,分配给跟身份相当地位的田庄、奴仆婢女和衣服器物。对国家有贡献的,赐给他荣耀。没有贡献的富有人家,即令钱再多,也没有光彩。

魏国宰相公叔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生擒赵国大将乐祚。魏惠王赏他百万亩田,他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巴宁、爨襄之功。”于是巴宁、爨襄获赏十万亩,吴起的后代则获赏二十万亩,公叔痤获赏四十万亩。少梁之战,魏军大败,秦国俘虏公叔痤,后来放回。

公孙鞅想到变法颁布以后,民众可能不相信,导致政令寸步难行。于是他在首府栎杨南门竖立一根三层楼高的木杆,并告诉村民说“谁能把这根木杆搬到北门,我就给你四百五十两黄金作报酬。”

刚开始民众都觉得荒唐,一哄而散,于是木杆无人问津。后来,公孙鞅见无人理睬,再把酬劳调高至一千二百两黄金,城里一个劈柴壮汉,想着反正没什么损失,便把它从南门扛到北门。公孙鞅立刻把一千二百两黄金给他,樵夫呆若木鸡,民众一片哗然,有人说“我把它抬回南门可以吗?”

就这样政令顺利推行。

魏罃挠了挠头,半信半疑,把国家交给一个从不相识,而且地位卑微的年轻人,对这突然而来的建议,他无法理解。

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起用他,那么,请立即把他杀掉,别让他离开,否则若他投奔别国,魏国后患无穷。”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