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10章楚昭王第15节欲封孔子

  • 作者:千里草人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9-29 12:19:21
  • 字数:4868字

于是,陈国人便秘密联络了蔡国人:兄弟,据说楚国要重用孔子,这事必须搅黄。

蔡国人问:怎么个搅黄法?难不成直接干掉孔子?

孔子之名,天下皆知。但他的学说太不符合当时各国具体实际了。大家在这个春秋江湖忙乎,大国为争雄,小国为活命,你老孔先生却还要大家克己复礼,礼能当饭吃啊?

谁也不待见他,讲起孔子,各国大夫们都嗤之以鼻:瞧瞧,这个老孔,自己都活成了乞丐模样,还游说于列国,整个就是一犀利哥,国家要是按他的那一套去治理,不崩溃才怪哩。

公元前489年,正在世界各地穷游的孔子先生率着一干弟子在蔡国的最后一年。关于孔子的故事,我们是放在鲁国篇讲的,因为孔子虽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那个时候的孔子还是属于鲁国的。

如果让楚国计划得逞,陈国的日子会好过么?陈国人是这样想的,他们绝对不能让孔子出仕楚国。

孔子那个高兴劲啊就别提了,落魄了N年,终于有个诸侯待见他了,而且还是世界超级大国楚国国君。更令孔子兴奋的是,楚昭王已经透露出消息:如果孔子愿留在楚国的话,那楚王将赏赐他食邑七百里!

食邑七百里,这是什么概念?想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大国不过70里,小国不过50里,而现在是700里,相当于一个庞大的国家喽。

陈国人道:你脑子进水了?楚国要用的人材,你敢明着干掉?孔子现在在你们蔡国,你们何不放些罪犯出去,挑唆他们去当强盗,把孔子他们吃的用的都抢光光,最好是动起手来直接干掉他们,哪怕是干不掉,也可以让他们饿死困死。

因为有人反对!谁?先是蔡国人,蔡国人本就被楚国人给揍得迁国到了长江、汝水一带,虽然表面上是投降了楚国,但暗地里恨死了楚国。如果楚国得到这样的人材,那蔡国还会有出头之日?

然后是陈国人,陈国人听说楚国要起用孔子,非常担忧,因为据说楚国确实是希望利用孔子以及一干弟子,在陈、蔡、楚、吴这四国之间再建一个强大的附庸国,用以抗衡日益强大的吴国,并制衡蔡、陈等小国。

于是,正当孔子一行人春风得意般走在通向楚国的大道上时,突然冲出来一伙强盗,不由分说,将孔子一行人的东西都抢了个精光。幸亏孔子身边有江湖第一流高手、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的子路护驾,拼死保护孔子,这才幸免于难。

强盗根本没有退去的样子,把孔子一行人团团围困于一处小山。孔子哪曾想到,老了老了还遭此凶险?关键时刻,在子路的掩护下,孔子另外一个弟子子贡杀出重围,向着楚军驻扎的城父方向夺命而逃。他知道,楚昭王正在那里。

子贡终于脱险逃到了城父,楚昭王听说孔子犯险,当即便命人率楚军驰救孔子。强盗见楚军到来,顿作鸟兽散。孔子得救了,据史料记载,这是孔子一生中所遇到的最为凶险之事。

孔子那个高兴劲啊就别提了,他的一干忠心追随他的弟子们也很兴奋。但是,他们的兴奋有点过早了。

大国,都是从小国起步发展起来的,只要够勤奋,手下人材管用,哪怕是象我们楚国一开始只有五十里,也可发展成五千里大国。而现在,孔子一开始便拥有七百里地,再加上弟子三千,贤者数十,到时强大起来,恐怕不是任何人能够阻止的。

如今,大王要将孔子分封在我们楚国境内,那相当于为我们楚国养了一只猛虎,大王应三思而后行啊。”

熊西一番话,虽说有些夸张,但毕竟是有道理的。楚昭王听得是汗都来了,根本不需要三思,只一思便作了最后决定:不封赏食邑给孔子了。

不封食邑,但仍旧是礼待孔子的。孔子就这样在楚国怀着对楚昭王无限的感激和对自己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快乐地生活着。但很快噩耗传来,就在他到了楚国不久,楚昭王病逝于城父!

而孔子最终没能得到楚国的七百里地,他周游列国,最后还是怀着对春秋江湖无尽的失望回到了鲁国,从此修心养性,专门著书立学,最后成就“孔圣人”。

而我们的春秋楚国,也就讲到这里。楚昭王崩后,其子楚惠王即位,这是一位承春秋启战国的楚王,他的精彩人生,就放到战国时代去讲吧。

再见了,楚国,热血战国,正等着你。

单是他的几个弟子,如子贡,他的口才天下一流,让他从事外交,无人能及;如颜回,他的博学好思天下闻名,让他执掌朝堂,无人能及;如宰予,他的务实能干声誉列国,让他处理具体事务,无人能及;如子路,他的骁勇善战人人皆知,让他担任将军,谁敢匹敌?

想当年,天子分封诸侯,大不过七十里,小仅五十里,这便是一个国家了。象我们楚国,一开始就是只有五十里地,幸得列祖列宗和大王您的奋发图强,才拓地千里。西周一开始也仅百里之地,最后却能伐商而取天下。

楚昭王为孔子一行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让孔子受宠若惊,也让孔子心里头暗喜:看来,七百里地是到手了。

但楚昭王欲封孔子,蔡国人的反对无效,陈国人的反对也无效,那楚国人呢?楚国人也出来反对了,反对封孔子食邑的正是令尹熊西。

楚昭王驾崩的那一年,与中国历史上牛得冲上天的一个大人物有了直接的接触,那便是孔子。

熊西在楚昭王眼里,那是无论对楚国还是对自己都有大功之人,自自己即位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对自己忠心耿耿,是自己最信任的重臣。此时作为楚国令尹,出来反对封赏孔子,肯定不会是自己的一己私利。

熊西对楚昭王说:“大王,孔子之贤名,天下皆知,但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没有诸侯敢用此人?

说到孔子本人之贤自不必多说,他精礼义,通音律,知法度,任何国家交到他手上都会蒸蒸日上,他曾在鲁国负责过地方事宜,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还当上了鲁国大司寇。如果不是三桓忌惮,他恐怕已经成为鲁国执政了。

确实,当时的春秋各国中,最讲礼义的那个鲁国,已经从初期的泱泱大国沦落到了这个时候的秋后蚂蚱,貌似谁都可以搞死他。而孔子自己,更是穷困潦倒,在蔡国的这几年里,他不断推行他的儒家学说,但没人喜欢听,讲课费都赚不到,已经呆不下去了。

孔子已经很想离开蔡国了,而此时,楚昭王却发来了邀请函:诚恳邀请孔子来楚国讲学。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