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宗华天下

宗华文明史简略

  • 作者:闻召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9-21 21:12:37
  • 字数:18256字

华帝又以玉作六瑞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以北方。

华帝与各氏又规定了使用统一仪式祭祀祖先,重新排好了世系,以确定亲疏。又规定了以后只在昊丘祭天。

宗帝训养了猪,牛,羊等牲畜,并发明了农业,培育了稷,麦,稻,黍,菽五谷。使他的部落由狩猎采集社会跨入农业种植社会,点燃了文明之火。

后面可能是气侯变化——一万年前正是末次冰期的尾声,于是率领部众南迁至天府。发明了早期历法,创造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发明渔网,乐器,制作了弓箭,改进了制陶技术,并培育了水稻。

史料记载其为天生地养,生而神异。初居谓水之泮,用德行教化周边氏族。其大概年代应该是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母系氏族的末期。

圜丘正中放着面南的高中下三张贡案,高案正中,为方形黑玉所制,上方立一白玉板,为天帝神位。中案为圆形金案,围住高案,放青、红、黄、白、黑五土。下案为长形木案,放太牢。

从昊帝南迁至天府已有无数年,繁衍生息了很多氏族,逐渐扩散四方,生活习惯有了很大不同,农业技术也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忘了自己祖先是谁,与蛮族杂居。

史书上记载华帝派出使者,以上天的名义要求各氏族于昊丘会盟。第一次回应去的有三十氏,华帝将他们记下。不去的氏族中实力较强者,有章氏,高山氏,渝氏。

华帝又置四伯八牧以管理天下,并将礼器给了他们做为信物。

再次派出使者,回应者有二百七十氏族,俱往昊丘会盟。人数上万人。

昊丘得名于祭天之所,为一长形山脉。华帝则一地,以玉石为料建祭天圜丘,共有三层,代表天地人,每层又有含九之数的栏杆。

东部以沱氏为长,为东伯,授青圭。自贡氏,华蓥氏为左右二牧。

西部以德阳氏为长,为西伯,授白琥。华阳氏,绵阳氏为左右二牧。

南部以宗氏为长,为南伯,授赤璋。华氏,乐氏为左右二牧。

华帝于是召集有华氏部众勇士七千,及追随者氏族勇士五千,往东讨伐三氏,历时一年,得胜而返,执三氏首领于昊丘问罪。

华帝三十岁时开始治理岷水,七十岁才建成都江堰,于是迁有华氏到昊丘以东的肥沃平原,并开始建造华都。具记载,华都前后用了三代人,一百二十多年才建成,全用泥砖垒砌。长宽一千五百米,高十二米,厚八米。

华帝还培育了桑蚕养植,发明了衣裳,车,船,伞,鞋子,锄,梨,刀,剑,斧,钺,予。

华帝生有三子,长子华同,次子云,三子单。华同继承了华帝的位置。

次子云留在有华氏旧地,为云中氏。

三子单负责看管华帝之陵,为单中氏。

华帝传九世至启帝。

因为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远古先民烧山伐林,开发出大片农业种植地,促使人口增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分工分阶级,使各个氏族形成农业定居点,因对土地和水源及一些珍贵资源的争夺,甚至人口的争夺,战争日益频繁,原本由氏族公社成员推选出的临时军事首领,逐渐变成长期并形成世袭酋长,他的血缘姻亲变成贵族。

统治者一边修建城池保护财富,一边进攻其他氏族掠夺财富。在天府的地域上形成上百个独立的小型酋邦。频繁的战争,导致当时的社会动荡,统治者为稳定人心,和祈求农业的丰收,战争的胜利,频繁的进行占卜仪式,早期的文字在这一时期形成。

当时各氏族互相争战不休,华帝的氏族发明并掌握了青铜合金技术,很快用于军事征服上。大概六千多年前,有华氏首领启帝逐统一各氏,收回礼器,又分封天下,将昊丘以西平原划为畿内,为帝直辖,设朝廷,置三公九卿及百官。又分封同姓宗亲计有九家供卫四周,统称九华族。启帝自称昊天上帝的儿子——天子,由此开启万世一系的国家时代。

史书一般将华帝之前称为三皇时代,华帝到启帝这一时期为古华时代,启帝传六十五世至厌帝,华都被焚,这段时期称为华都时代,共一千三百三十七年。华都时代之后为玉京时代。

且说厌帝传十一世至恒帝。桓帝聪慧坚毅,生而神圣,率众至伊江,征服当地土著,沿江见海而归。

命帕山(帕特凯山)若山(若开山)以东,云地以南为宗南。

命帕山,若山以西,雅山以南为震旦(印度)

命宗南大江为伊江(伊洛瓦底江),震旦大河为恒河。

封皇子共于宗南,国号甸,称甸王,赐姓伊。

称王建制。王可自封公,侯,伯,子,男五爵。

封皇子申于震旦,国号印,称印王。赐姓卫。

封皇子庄于云地,为滇公,赐姓云。

又封公,侯,伯数十于甸,印。

又封被流放至希玉的华阳氏为王,国号新。

为区别甸,印,于是称天子所治之地为宗华。

恒帝十五登基,到过宗南,震旦,命名了三十六条条河,五十八座山,见海而分天下四海。

恒帝对宗南,震旦的征拓是有些突然的,因为通往两地的云地都是化外之地。史书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一般归咎于天命,是上天让恒帝开拓在当时还是蛮荒的宗南,震旦。

但现在一般推测有俩个原因,一是天府的人口压力,二是对珍贵资源的控制,压力和引力促使恒帝向外开拓。

至于为什么不向气候更接近的东部开拓,则可能因为得知当时已经有文明程度更高的部族在东部了吧。

恒帝六十二岁崩于云地诏邑。因天气温热,路途遥远,圣体难以保存,无法安然无恙的送回昊丘,滇公便奏请天子,将恒帝厚葬于滇池。

后世将恒帝出生那年记为元年,如华历某某年。

恒帝传六世至内帝,云地不礼天子,内帝亲征于途中被保侯埋伏,被箭矢击中,崩于军中。内帝传为帝,为帝又征云地,大军为攀侯所阻,盛怒之下废攀侯,诏,保三侯,命天下诸侯往击。

三侯又惊又怒,竟推滇公称帝,改滇城为理京,设朝廷,置三公九卿及百官诸侯,与玉京一般无二。至此,宗华二分,甸,印二王不朝。

为帝又传十世至万帝,当时东方大族夏后氏启欲朝天子,派了隆重的使团和丰厚的礼物,至巴地为巴侯所阻。启气急,于是派大臣往南朝。

南朝现帝见夏后氏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公侯不足封,于是封夏后氏为夏王。禹大喜,双方亲密和睦上百年。

南朝开拓了桂,粤,交三地,分封三百多诸侯。至枫、柙二帝时,交地交公不修内政,德行败坏,二子与下属发动叛乱,并引蛮人为助力,当时蛮人中有侧氏一族,多有能人,学习了南朝先进文化制度与各种技术,遂渐在交地以南的止地发展起来,并聚集了更多蛮夷土著的依俯。

交地内乱多时,侧氏悄悄壮大,等交地诸侯反应过来时,侧氏已经占领了交地,并杀光了所有贵族,将所有宗华平民贬为奴隶。保侯南征,竟被侧氏埋伏于山道,全军覆没。

当时南朝皆认为区区蛮夷土著不足为虑,于是为争权而内斗,南朝力量由此被严重内耗。而侧氏在一旁消化了占领的交地后,对更繁荣富庶,开发程度更高的,桂,粤两地更加垂涎三尺,而南朝的内乱给了他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几次试探后,侧氏终于一鼓作气的攻下了桂地。南朝君臣大惊,想要停下内斗,一致驱逐外敌,却又群龙无首,就这么犹疑一段时间,侧氏又击败粤地诸侯联军,粤地沦陷。

当土地丧失大半,南朝云地各诸侯终于集结十万联军与来势汹汹的外敌决战于百色。诸侯联军大败,六万人被俘虏,之后全部被杀。

云地再无主力大军,侧氏一路攻至理京,围攻一月破城,末代南朝天子自焚于宫中,侧氏纵兵劫掠全城财宝,见男杀见女奸杀,见老杀见幼杀。全城五,六万人,无一活口。

侧氏蛮军皆浑身鲜血,言笑晏晏,肉渣沾于身,金银挂于腰。贪得无厌,又盯上滇池旁历代南朝天子墓。

据传侧氏蛮军首掘恒帝陵,刚挖二丈,北面便来了一支大军,侧氏蛮军正得胜时,毫无防备,仓促应战,被杀得大败。侧氏首领侧贰逃出五十里才重新收拢败军。十将亡了八将,败军只有三万逃回桂地。

原来百色大败,南朝留守理京的大臣便知天塌了,于是派人向北朝求援。黔公最先得到这惊天消息,便当场失色,回过神来,便命大夫伏完召集军队火速救援理京。

伏完在十里开外便见滚滚黑烟升起,便知来晚了,又算计蛮夷此时正劫掠时,定无防备,当即立断攻其不备,果然料中,酋首虽逃,但其主力大损,元气已伤。

伏完趁胜追机,几次交战得胜后将侧氏驱逐出了桂,粤两地。待北朝援军到来,共计十五万大军南征交地,与侧氏重新集结的十万大军决战于白藤江,侧氏大败。

北朝天子柙帝至理京,安葬了南朝天子的衣冠,又祭祀了恒帝,并修缮了历代南朝天子的陵墓,并让云,桂,粤三地诸侯献贡后各复其位,重新分封了交地诸侯。至此,宗华二分五百多年后于华历七百五十一年,宗华重新一统。

却说皇子工被封于宗南,气候与天府不同,高温潮湿,水系发达,植被茂盛,全是隐藏着无数虫蛇毒蚁的原始丛林。虽然带来了先进文化与技术,工匠与巫师,但开发缓慢,一直到华历五百年以前都是以开发伊江两岸的堪离地区为主,后期才拓展至皆罗的广大平原。

到华历六百年左右,甸王为了更好开拓皆罗,也有政治上欲摆脱已腐朽的公卿士族。恒帝在封甸王建国时,也封建了几个公侯伯,最初本意是希望能辅佐甸王——刚开始也确实达到目的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家诸侯凭着资历与实力,屡次不敬王室,甚至干涉王廷事务,把控朝政,视甸王如无物。

于是甸威王开始在皆罗平原的昭河(昭披耶河)旁边修建新的王城——武里。

华历六百八十八年,甸威王迁武里,分封追随而来的忠臣于皆罗,初封八十多家诸侯。此时堪离诸侯还欲干涉甸王继承人选,甸威王乃伐勃侯大胜而还。之后废良侯,杀直侯,降建公为建侯,王权得到加强。

甸威王又分封一百三十多家诸侯,对新地的开拓,好似甸国于此中兴,但更大的危机已经埋下。

甸威王的强势来源于他个人的政治与军事能力,他个人用武力横扫了一切障碍,强化了王权。但他的继承者却没有能力去维持这种强权,他的儿子甸灵王是个中庸之辈,于是甸威王施加于堪离诸侯的压力反弹到甸灵王这一代。

甸灵王几次国事上的昏庸,自身日常行为的不端,让堪离诸侯轻视他,只有甸威王留下的一班封在皆罗的老臣勉强维持,但双方矛盾已经很明显。

另一方面,侧氏的覆灭让宗华放松了警惕。在交地的南面是止地,在沿海的狭窄平原上,已经开垦出无数农田与形成很多村庄,伏波的大军没有进攻到这里。

止地上的人一部分是侧氏从交地掠来的农人,甚至有一些工匠,一部分是从山林中被吸引来的蛮人土著。

虽然侧氏覆灭,但是留下的妇女老幼依旧繁衍生息着,并且因为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人口快速增长着。最开始是一个个自治独立的村庄,慢慢就划分势力地盘。

其中一支自称曼氏的氏族通过吞并,联合,最后形成了一个氏族部落军事联盟。

而皆罗原本是有土著部落的,甸威王迁都武里,又封建几百诸侯,诸侯抓捕土著为奴,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土著不得不往西迁,最后汇入曼氏部落中。

曼氏不断壮大,开始与皆罗诸侯发生冲突,最后就演变成持久的消磨战。

皆罗诸侯领地的人口本就不多,也不占什么技术上的优势,曼氏也有各种工匠,战争胜利逐渐倒曼氏。

于是华历八百二十七年,甸殇王在堪离诸侯的扯皮推脱中,在与曼氏的战争失利中,被围困在武里,自焚宫中,史称武里之乱。

堪离诸侯这时才惊觉皆罗已为蛮人所占,匆忙组成联军勤王,被曼氏伏击于山道,大败而返。

华历八百二十七年,已经形成自己文化的一个民族——曼族,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曼族本是受宗华影响,学习了先进技术的宗南土著民族。所以文化上必须或多或少有宗华的影子。

曼族首领曼固攻下武里后,欲效仿夏后氏,于是派使者朝天子,被交地诸侯所阻,使者被一大夫大肆嘲讽而回。

曼固惊怒之下,干脆自称为王,建国号曼。他的儿子曼野继位后更加大胆,宣称人的儿子都有嫡庶之分,天的儿子亦有嫡庶。宗华天府的天子为天嫡子,而他曼野亦为天子,为天庶子。前为北朝,后为南朝。

曼野一方面称自己为南天子,一方面又为控制被征服的甸国平民。于是就要改变其习俗,抹去与曼人的差异。

甸人不是长发不准纹身吗,曼野就号令全国人不分老幼全部剪光头,不剪者杀。又推崇全民纹身,曼野自己就纹身,耳朵打洞穿环。甸人吃饭用筷子,曼野就带头用手抓饭。反正就是与宗华文化,生活习惯相反。

杀光大部分识字士族后,曼野又编《曼记》,大肆虚构夸张放大曼氏历史,自称乃南朝帝室,并创造新文字。

这种改造是可怕但又成功的,熟悉了解并坚持宗华文化的上层士族大半被杀,小半成了曼野进行文化改造的帮凶。

下层主要依靠生活习俗来显示宗华文化的平民,却因生活习俗的强制改变,而消去了大部分原有的文化特征。

百年之后,所有曼国的人都认自己是曼人了。

可能是在华历三四百年左右,云地就有人掌握了不成熟的冶铁技术,但与冶铜不同,冶铜温度要求较低,金属溶液沉于炉底,而熔渣浮在上面。

当时熔炉所能达到的温度范围内,铁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种灰色的多孔体,技术上称之为铁块。

曼国在华历一千年左右,将制铁技术发展成熟,将铁反复锤打、加热、投入冷水(淬火),并与木炭即一种不纯的炭接触,可以使其坚硬。

大自然中铁矿分布广范,虽然容易生锈,被量大的优势抵消了,而且比青铜更易获得,更廉价,也更坚固。

铁器可以大规模制造成农具,完全替代了之前的太过昂贵,而且稀少的青铜农具。于是农作物大幅提升。同时意味着,可更低廉的打造更多兵器,装备更多士兵。

曼国掌握铁器后,对自然环境的开发飞速加快,到华历一千二百年时,皆罗与扶南已被开发出来,城池密布,人口达六百万,国力达到极强。

曼国以曼姓血亲和有功大将大臣为统治贵族,但不与大片封地领民,土地归曼王所有。低层是自由民,还有人数在一百万左右的历代从堪离,交地虏来的永世奴隶与自由民破产而卖身的奴隶。

国家基本制度是奴隶制度,国土大致分止,皆罗,扶南三大区域,但分成四十五治,各治设总督一人,副督二人,又有若干文吏武将组成一治政府,形成一套贵族官僚集团管理国家。

总督分为治部与边部两种,治部多以民事税收为主,设在皆罗,扶南等腹地。边部则是与交地,谌离交界处,主要是对外作战,抓获平民为奴隶。

华历一千一百年至一千四百年间,曼国有全部装备铁甲铁剑的二十万大军,时常与各诸侯为战,各诸侯不能敌,只能被动挨打,遣使送礼。

又多次北上侵略交地,与宗华多次大战,宗华多败,最盛时曾二次占据交地共一百七十多年。曼国前后称霸宗南长达三百年时间,使宗华,谌离皆不敢与之相争,

与赫梯帝国一东一西,一后一前,皆以铁器锻造技术发展壮大,成为古典时代前最为引人注目的军事强国。

华历一千四百三十八百年,曼王朝英攻桂地时,因本人被玉钺击中头部,当场身死,曼军被桂,粤,云三地诸侯联军击败,消息传回曼国,发生大规模内乱。实侯率领的堪离联军攻进曼国,劫掠了武里,并焚毁了武里。

曼国总督征历平定了内乱,在华历一千四百四十二年建立了征朝。但是实侯掠走了大批工匠,包括铁匠,使锻铁工艺扩散开来,宗华各诸侯纷纷将之用于军事,征朝不复之前那般强势压制。

且说宗南地形,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平原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河入海的冲积平原与三角洲。如伊河中下游平原,昭河下游平原与扶南平原。这些地方适合耕种,是主要的农业经济区,聚集了宗南七成以上人口与城市。

宗南西南角又延伸出长一千五百公里,最宽处三百公里的半岛,面积二十三万平方千米(亚平宁半岛二十五)。传闻恒帝到此地时,四海龙王来朝,于是命名为龙来半岛。

甸威王曾于此分封五家诸侯,分别为芳,马,莱,西,亚。

芳伯为陈姓,名务。陈务是因在伐勃侯的战争中替甸威王档箭有功而被封在丹老。到曼国建立时,芳伯也不过只据有一座小城,民二、三万而已。

多次受到曼国劫掠,芳伯也曾附庸过曼国,但接受不了其压榨,不得不与岛上其他四位诸侯结盟以求自存。

曼朝内乱时,芳伯之臣陈腾趁机邀其他四位诸侯加入实侯的联军中,四诸侯恐惧不去。结果陈腾随大军进入武里不仅劫掠到了财物,还被实侯赏识,给了一批铁匠。

到征朝建立后,芳伯下臣大夫陈文执政,开始依靠铁制兵器组建的一支军队,武力吞并其他诸侯,芳国一直挡在四国与曼国之间,四国却无感激之心,亦不明唇亡齿寒之理。

到华历一千四百八十七年,芳国统一龙来半岛,并避开曼国锋芒,将人口与政治重心南移。

为了抵御曼国可能的进攻,开始在半岛狭窄处修建长城,但此时芳国人口不过五十来万,要修建长五十公里的连贯城墙,怕是力有不逮。

但芳国获悉半岛南面有岛,岛上有土著,于是芳国人乃组织人始渡海捕奴,百年内,岛上藏于森林中五成土著被去修城。期间又登上瓜哇,婆罗二个大岛大规模捕捉奴隶。

华历一千五百零七年在苏门岛上建城,一千五百零九年在雷岛(瓜哇)建城,一千五百十五年于婆罗岛建城。

龙来半岛地形特殊狭长,所以克拉长城的建成使长城南部的大片芳国国土再难受到曼国的袭扰而安享太平,肆意发展。

本来在南部诸岛上建城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抓捕奴隶,但随着发现了岛上丰富的珍贵木材,矿产,香料,黄金,将之运往堪离,获得巨大利润,于是开始在各岛上建立殖民地。

各种形式的铁器,锤子,大砍刀,锯子镰刀,锄头等,可以更有效开发周边环境。

芳国自一得到制铁技术,就以国家力量在短时间内在农业生产,矿产开发与军事装备三个方面全面推广普及,由君府出面,以借贷甚至半卖半送的方式在龙来半岛替换了以前的农具。

并专门设立了管理全国铁矿冶炼,锻造,制成,替换的全部流程各个阶段的铁造司。

由此一来,芳国本土大面积开发,以往难以用青铜斧劈开的巨木森林,也不用一把火全烧光了,各种巨木能锯子锯开,中等树用铁斧砍刀,芳国由此得到大量木料。同样,一把铁锄头十年都用不烂。

为了快速移民,拓殖各岛,田雄于华历一千六百三十一年开始改革,立开疆继承法。

在华历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八百年间。芳国在震旦学到造船技术,自己加以改造升级,印国船有龙骨技术,芳国自己发明了多厢水密隔舱,并完善了多桅硬杋技术。

造出大型船上宽下窄,长20米,宽10米,可以容纳300人左右或260吨以上的货物,用热带盛产的铁力木建造,即可作战船,也可作商船,称广船。

另一种可近海行驶,装载量在五百吨左右的商船,称沙船。前者用于海战,后者用于商运。

华历一千七百一十五年,吕雄为执政卿,大力发展商业,向西巩固了与堪离的海上贸易,又与震旦诸侯发生贸易往来。芳国的香料,木材,蔗糖,棕油成为大宗商品在震旦畅销。

同时发生陶邑之变,吕雄与诸大夫驾空芳伯,迁都新嘉。

华历一千七百二十四年,恒雄为执政卿,开始军事制度改革,分芳国为五十四府,每府立一府大夫,又设国府于新嘉,由五十四位府大夫同议国事,共推执政。并修建贯穿龙来的南道。

华历一千八百年左右,东方与宗华,周国的航线被开辟出来。芳国沿海岸线到达更远的西方,与此时霸主亚述,古国埃及,库施发展贸易。

到华历一千九百年时。一条以芳国为中心,连接欧亚大陆东端商朝,西端埃及的超大商业圈形成。

芳国大量出产棕油,香料,蔗糖,与宗华换来丝绸,茶叶,甚至玉石,与甸国换来宝石,用香料,蔗糖与印国换来粮食与棉织品。用丝绸,茶叶,蔗糖与亚述换来纺织品和紫绽,马匹,皮革。用丝绸,香料,蔗糖与埃及换来象牙,玻璃。

尤其是芳国的香料与蔗糖更是价比黄金,而宗华出产的丝绸芳国自己用掉一些,再卖给震旦西部的豕人国家,亚述,埃及,和一些非洲部落,依然供不应求。

芳国社会商品经济活跃,本土手工业发达,有矿冶、木工、皮革、制陶、漆器、玉石器、煮盐、冶铁、铸钱,造船等工业。

其中当时芳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每年可造一千艘大小船只,所控制的商道上最多时有五千艘商船满载货物往返,技术上用水密舱,指南针,大型龙骨,硬帆及船尾舵,皆是超前世界几百至上千年。

同时芳国水手发现震旦洋(印度洋)季风的规律,每年十月至来年五月,东北季风从震旦吹向东非,六月至九月则相反,于是水手不用紧靠海岸航行,从新嘉至锡兰中转再到埃及只需一百天左右。

华历一千八百年左右,芳国铸造出统一货币,分金币,银币,铜币三种。一两黄金=十两白银=十贯铜钱=一万文铜钱(芳国不仅本身产金银铜,而且还从各国收入大量金银。)芳国本身粮食加上进口粮食,导致粮价较低,一贯可买四百公斤左右粮食。

又在金银币上标明含金银量,如五两黄金,五两银。另一面印上龙纹,并在边缘上加锯齿。

印龙纹是因为芳国处于南海,又常年在海上航行,所以行成了对龙的崇拜。如有人磨损金银就是亵渎,这是精神层面的警告。边缘加锯齿也是不让人剪掉一角。因为做工精良而被广泛使用。

芳国从打通建立并掌控了这条商业圈之后,商业就占据了国家经济中的极重要地位。

芳国农业发达,大部分特别是爪哇的土地极其肥沃,适合农业种植,天灾较少,年年丰收,农民种植的粮食不仅能供应自己的领主,而且能还能外卖,其余各岛也从甸国,印国处购买粮食,所以芳国粮价极低。

芳国在华历一千八百年左右,已经在爪哇,苏门,婆罗,吕宋,棉兰建立巩固的统治,这些岛屿气候与龙来半岛气候差别不大,所以芳人能在极短时间里适应,殖民地也已经建设开发和龙来半岛般一样成熟和富庶,远超同时期任何地区。

芳国的文化也逐渐发达,因为精于商业,为了记帐算术方便,应而发明了数字符号。

至华历一千九百二十八年,芳国国力达至鼎盛,控制面积广大,粮食盛产并且价格低廉,除了龙来半岛克拉长城北部时有战争,境内其他地方长年和平。

各氏均得上交一些粮食与人力,用以修建公共粮仓,用来修建祭祀场所,公用道路,水利设施。

此次会盟后世称为昊丘之盟。

北部以有工氏为长,为北伯,授玄璜。有胥氏,有苴氏为左右二牧。

华帝又作《宗浩》。

宗帝,风姓,各宗,号天宗,金天氏。人皇有巢氏,地皇燧人氏,天皇金天氏并称三皇。

各氏都是昊天子孙。

各氏不得相侵。

其余氏族不得抵触伯牧,伯牧不得欺凌其余氏族。

华帝,号且,有华氏。为昊帝之后,龙首人身,活动年代大致在八千年左右,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

发明了更多农具,改革了水稻种植,提高了农业产出,使有华氏人民生活安定富强,他的威望传至远方。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