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情感 > 典藏华夏:跨越历史,对话古今

第二十二章:东风不语英雄泪,笑看稻香万里浪

  • 作者:萧怀瑾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1-09-23 03:01:21
  • 字数:4418字

“为何这些稻子上面,每一株都有数十粒稻穗?”

“而且,每一粒都饱满万分!”

沈飞笑而不语。

直接让周围的画面转动。

沈括挺直佝偻腰杆,笑盈盈的说道。

“这……”

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沈括愣住了。

眼前的场景他猜测不到具体亩产,但是从面积上来看,每一亩的产量绝对要远远超过大宋!

沈飞不紧不慢。

大宋的产量若是有眼前稻田的一半,他便心满意足了。

仔细打量眼前的这些稻子,原本就感到震撼的沈括,更是被惊讶的有些失语。

上前一步,开口说道:“这些稻米来自一位袁公的科学家。”

“目前,这些稻米亩产三千斤!”

“三千斤?!”

他快步走上前,抚摸这些水稻。

忽然。

一道声音浮现在两人耳内。

稻田上空,有无人机盘旋。

看着上方的无人机,沈括像个小孩子一样,好奇的开口问道:“这……这是何物?”

“这是无人机,用于播撒农药,防治虫害的。”沈飞回答道。

“无人,怎么撒?”

沈括接着问道。www.zuye.org 石头小说网

“它上面装有摄像头,还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同时,里面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编程。”

“具体情况一时半会儿说不明白,简单来讲,这,也是现代的科学技术!”

沈飞摇头苦笑。

这玩意儿一时半儿解释不明白,沈飞便直接粗略的一笔带过。

直播间的弹幕,也在不断刷新。

“袁公千古!!!”

“先生当千古,国士本无双,禾下乘凉梦,一稻便一生。

惟愿袁老先生的旅途里,永远春光明媚,不惧寒冬。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一日三餐中,长眠于我们的记忆中……

一路走好,袁公千古!”

“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楼上的都太有才华了,我成绩不好,作不出缅怀词,但有一个形容袁老的词深深的刻进脑海——国士无双!”

“泪目,一定要让袁老出来看看,华夏有无数人在想念着您啊!”

“袁老在天上一定要好好的,供奉思念您的人,不输任何一位神仙!”

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

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

沈括在这一刻,真真正正感觉到了科学的意义。

沈飞看着眼前这一片片稻田,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这些稻田。

是袁老经历一生研制出来的。

这些稻田让华夏,不再有粮食危机。

让华夏人的饭碗,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粮食,乃是华夏的根。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袁老,便是撑起华夏这片天的人!

为天下忧乐者,功在千秋。

喜看稻菽千重浪,国士禾下梦乘凉。

这一梦,又是几千秋!

他来时饿殍遍野,他走时繁华盛世。

“这位小友,我有个不情之请。”沈括开口说道。

“但说无妨。”

沈飞心中已经猜到了沈括的要求,但他并没有当场说出来。

“你有夺天地造化的能力,不知能否让我见见,这位流芳万古的袁公。”沈括语气诚恳,表情庄重。

……

“好!”

看着沈括的提问,正在稻田边休息的科研人员一声大喝,惊喜的说道。

“张云,你在那乱叫什么,大家都在休息呢,待会儿咱们还要继续研究,能够让人禾下乘凉的水稻,完成袁老未完成的遗愿!”

在田野间的同事,老远就听见了张云的声音,大声呵斥道。

他们正在争分夺秒地研究杂交水稻,甚至连回研究所休息的功夫都没有,便直接睡在了田间地头。

目的就是为了让袁老,在天上看看他那未完成的使命。

如今禾下乘凉梦,只剩下的最后一个步骤,他们马上就要完成了!

“快来看节目,《典藏华夏》,不出意外的话,袁老应该要和上千年前的大科学家沈括对话。”

因为之前典藏华夏的始皇帝,杜甫都刻画得与历史上完全一样。

这次的袁公,让众人格外期待。

“什么?让我看看!”

在田间地头休息的那群人,立刻围了上来,坐在一起观看节目。

……

直播间内。

沈飞与沈括对视。

“好,我今天就带你看看,一个人让华夏粮食不再短缺的袁公!”沈飞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答应了沈括的请求。

他也想借着这档节目,再仔细看看国士无双的科学家,究竟是哪般模样。

沈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曾插过秧,打过谷,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他曾读过书,上过学,知道国士无双,袁公千古!

一个人能有多伟大?

伟大到让人们本能的拒绝他的离去。

只见沈飞与沈括附近的场景再度变幻。

他们来到了另外一片金黄色的麦田。

麦田长的很高很高。

高到人们可以在禾下乘凉。

一位仁慈的老人,坐在稻下,看着辽阔无垠的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飘散着麦香。

沈飞语气骄傲,袁公发明杂交水稻,乃是华夏的骄傲!

“好啊,好!”沈括颤抖着声音,连声叫好。

沈括满脸震撼,不知道该说什么。

脸上除了惊讶还是惊讶。

“好,见证华夏科学的发展,沈某乐意之至!”

在他们那个年代,亩产三四百斤就已经算是高产了。

“亩产三千斤,岂不是说,后世将再无粮食短缺之忧?”沈括瞪大双眼,开口问道。

“袁公佑我华夏,再无后顾之忧!”

他带着沈括,来到了一片稻田。

蓝天白云,麦浪金黄。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