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网游 > 大宋全才

第九十九章 宋朝的科举

  • 作者:龙秋夜
  • 类型:网游
  • 更新:2021-07-21 10:23:19
  • 字数:6496字

从此,贵族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同等对待,贵族、官僚利用科举世袭的特权被取消了。事实证明,弥封、誊录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之一,它对选拔人才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北宋后期,特别是南渡以后,由于宋王朝的腐朽,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糊名、誊录也就流于形式了。

总的来说,宋朝内治有好有坏,有褒有贬。看待任何事物,人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沈博觉得,宋朝的科举制度是好的,因为它在不停地进步着,做到目前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但也不是说就没有坏处,毕竟古代这种小黑屋式的封闭考试,那还是有相当的漏洞可以钻的,虽然沈博从没有想过要考最弊去获得好的名次,但这些漏洞绝对可以影响的的排名,所以沈博的想法也就是顺其自然罢了。跪求分享

这些科目,除进士科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在当时,各州县都没有学校(私人书院是不同属于国家的。),仅京城开封设有国子监。在国子监学习的都是官僚子弟,大多数的官僚子弟才学平常,是典型的富二代。而且在国子监学习的人数也都不多,有些人只是挂名而已。所以考生的来源主要靠州县贡举,每年秋天,各州举行考试,将合格的学生解送礼部,称为\"\u53d6解试\"\u3002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称为\"\u793c部试\"\uff0c又称\"\u7701试\"\u3002省试的内容基本上与沈博印象中的唐代一样,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取解试由各州的判官及录事参军主持,省试则由皇帝选派的官员主持。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卷8和《长编》卷14记载:开宝六年(公元937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录取进士、诸科及第者38人。召对时,进士武济川、《三传》刘睿,\"\u6750质最陋,对问失次\"\uff0c太祖把他们黜落了,因为武济川是李昉的同乡,引起了太祖的怀疑。又因下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门鼓,控告李昉\"\u7528情取舍\"\uff0c并建议举行殿试。太祖即下诏,令已被录取的和从考试终场而未被录取的考生中选出195人,在讲武殿出题重试,太祖亲自主持。

说起科举,在沈博综合了脑海里的资料,又问了一些学子们对科举的的了解,总算是对宋朝的科举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北宋初年,常科的科目较多,据《宋史·选举志》载: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礼部试时,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七月,仁宗\"\u8bcf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u3002从此,糊名考校就不仅施行于殿试、省试,也施行于诸州取解试了。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考官指使举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画。后来,根据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专设誊录院,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试卷弥封、誊写法的实行,应举者考试成绩的优劣\"\u4e00决于文字\"\uff0c这样,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

到太宗这里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二百三十人。以后录取人数不断增加,据《通考·选举考》记载,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录取进士四百零九人,诸科一千一百二十九人,总人数达一千六百三十八人。比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录取人数多两倍以上。由于宋代科举,一经录取,立即授官,录取人数太多,必然出现\"\u5b98吏猥众\"\u7684局面。所以,仁宗规定:\"\u793c部奏名,以四百名为限\"\u3002但是这个规定后来逐次突破,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六百八十多人。

本朝科举登第者大部分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子弟。家,诗人,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u4eca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u867d然宋代封建法律一般禁止工商本人应举做官,但对其中的\"\u5947才异行者\"\uff0c也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这与西汉规定\"\u5e02井子孙不得仕宦为官\"\u662f不同的。

最快更新最少错误请到网

但是此后并未形成一种制度,考官在录取中,仍然\"\u517c采时望,不专词章\"\u3002北宋初年,虽仍沿袭前朝这种风气,同时考生\"\u6295卷\"\u4e5f很盛行。主考官将去贡院的时候,达官贵人可以向他推荐人才,称为\"\u516c荐\"\u3002考生录取后,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u5e08门\"\u3001\"\u6069门\"\uff0c而自称\"\u95e8生\"\u3002为了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私,师生结党,赵匡胤和他的继承人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例如,建隆三年(公元926年)九月规定:\"\u4eca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uff0c\"\u517c不得呼春官(这里指知贡举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u53c8有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规定:\"\u793c部贡举人,自今朝廷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u5230了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苏易简知贡举,\"\u65e2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uff0c以后便建立了锁院制度。同年殿试,礼部奏名合格进士,采纳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初次实行\"\u7cca名考校\"\u6cd5。即在举人考前先糊其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项,在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弥封,查对姓名、籍贯,借以杜绝考官\"\u5bb9私之弊\"\u3002

宋朝的科举考试,实行试卷糊名弥封和誊录法,比较有效地防止考官在评选时作弊。宋太祖因为了解到,前朝的科举考试因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籍贯等项,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权,在发榜前知其是否录取,考官也可从中耍弄手法,拉拢亲信。武则天时,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便命令应试举人自己将试卷上的名字糊起来,暗考以定等第。

?清风送爽,骄阳初露。网早上起来跑步的沈博感受着逐渐苏醒的江宁城的别样风情,如今已经是农历六月初了,算算时间,沈博到宋朝的时间也不算短了,现如今他已经渐渐地习惯了宋朝的生活方式,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灯,电话和汽车,飞机。每天就是约上三五好友谈天喝酒,或者搞些小发明什么的,每天到也过的还算充实,夜生活什么的,他倒是不敢多想了,为了应付明年的大考,他这段时间可是天天晚上研究《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这些科举资料了。

复试结果,中进士二十六人人,诸科一百零一人,皆赐及第。原来李昹录取的人中,却有十人落选。为此,李昹受到了降职为太常卿的处分。从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再次举行殿试,这一年省试第一名是王式,殿试时王嗣宗成了第一名,而王式则落到第四名。从此开始,省试与殿试分为两榜,并有省元与状元之别。宋太祖举行殿试的目的,是为了革除\"\u79d1名多为势家所取\"\u7684弊病。

而且宋朝的科举最初是每年只举行一次的,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冬,各州考生都已集中礼部,因为太宗要亲征北汉,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只好停止。此后,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朝廷因每年一次应接不暇,又举子年年跋涉,十分劳苦,才定为三年一次,以后成为定制。至于录取名额,太祖时士大夫还不热衷于出仕为宦,朝廷取士也比较严格,每次录取进士少则几人,多者两百多人,平均每次录取近四十八人。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