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三国志之辅佐刘备

第二六二章 改革成败

  • 作者:叶恋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15 10:53:51
  • 字数:10780字

曹操父亲是宦官养子自然为世家高门所轻曹操对他们无形中也相当仇视;加上个人野心在得势之後更想集大权於自身对朋党清议自然极为忌刻。建安十年他次布破除朋党的诏令使杨、袁诸氏都遭摧残诛除孔氏子孙孔融也因名重当世、宾客盈门而被藉故杀害。这次是第二次使许多世族人士遭到罢黜。但由於世族的根基深厚在社会上具有广大的潜势力迫使曹操不能不加以重视仍在形式上保留乡闾评议的旧传统藉以怀柔世族好转化其敌对立场。

孙策立足江东於征讨平定诸郡後便积极罗致人才安定政局。由於五大家拥有极多的部曲徒附实力雄厚孙策积极笼络把叔父孙静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顾邵和全斌又亲拜顾雍母於庭前此举博得各世族的真诚拥护南渡诸贤也受征招出仕。於是结合南北建立一个内部团结而贤才输诚的稳固政权如张昭、鲁肃、诸葛谨、步隲、张紘、滕胤、刘惇、赵达等皆为一时俊彦。

编户齐民多为一般户籍百姓、因乱流离各地的浮浪人或杂营户在朝廷安抚下从事农、工、商等业是朝廷赋税力役的主要负担者。

依附人包括有部曲、衣食客、个客、荫户、门生故旧、僮仆等投靠豪门後可免附政府力役使朝廷与豪族间形成“户口”争夺的冲突而朝廷也有因故依附的兵户、营户、工匠、吏员等经放免可上升为自由编户。

士大夫还划分为世族高门和寒门庶族等级区分极为周密毫不含混。

但是鼎足之局形成要在各方面取得优势就得在各方面作改革要的就是政治方面。蜀汉的成功在於有“转世麒麟”的规划能成功的运用其“前世”经验找出合理而适切的取代方案不仅拔擢人才并且在社会、经济、民生等各方面作出广泛而中肯的革新措施;而其一切的规划脱不开以“法治”为本以民为主的思想。反观曹操和江东的改革“人治”的倾向很重又汲汲於权力的掌握和集中。在曹魏往往系於曹操一人的喜怒之间;在江东却受到世家大姓的掣肘亟思整顿不果。结果和蜀汉改革的结果也相异都不约而同的朝反方向偏离而去最後或者动摇了统治基础或是削弱了统治力终於在战场之外的竞争中落居了下风注定成为输家。

两汉崇尚儒术经学昌盛加上朝廷取士多以徵辟和郡国推举为主莫不以经学瞻富者为上选习经乃成为干禄捷径。有独特见解往往成为名师巨儒对授经限制甚严又有将独门之秘传子之习因而累世相传历数十百年而不坠造成有累世公卿情况如孔氏自孔霸起七世中任卿相牧守者五十三人列侯七人;余如桓荣三代为五帝师弘农杨震四世为太尉汝南袁安四世五人为三公。

这类势力积久形成“门第”除累世家学及致仕又授徒讲学广收宾客注藉弟子往往以千百计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现象。国家又在其把持下造出两种制度作为保障其特权的工具:一为“任子制度”使子弟能凭父祖余荫而致仕;一为教育制度使子弟优先入学受业方便取得参政的机会。

但是笼络世族付出的代价长远来计却弊大於利。一则世族最注意的是自身荣华、地位的维持和延续其次才是对主君的效忠甚至以把持政、军的方式对主君造成胁迫和忌惮;二则暗地里北方大姓和南方士族仍不时有竞争在孙权接位後更转而半公开政、军权力由两大集团轮流掌握孙权不思反制积极培养人才却以权谋方式挟其两端取得均衡。如此造成政、军权力的垄断和风气的保守与整个现实环境更为脱节。

施政以人为本举才为政治巩固的根本。东汉的选举制度既以“经明行修”为主这种标准又非临时考核能得因此乡党评议成为重要依循後来逐渐展由少数号称专家的“名士”以臧否人物为务进而变成“权威”往往左右政府取士称为“品题”。如郑泰评议出口定论;许劭及管辂更为有名。但是一般主持乡闾评议的名士常是出身豪门大族变成政治垄断结成朋党不仅有碍政治集权更对社会、民生造成反向的畸形展。

这也是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没有世族豪强支持难成气候;太依赖了又会缚手缚脚不利展胜出。吕布初兴曹操连败;後来生饥荒吕布强劫世族之家终导致离心结果曹操苦撑待变最後在世族支持下胜出此不言而喻。

较之下陆羽改革的成功在於创立出客观的考试方法和教育制度来代替评价人物的选举制度打破世族垄断。同时为免人才埋没陆羽规划的教育制度中在财政上挹注相当的本钱;固然在初期限制了其展和进步但是以长远的成效来看其卓著则无庸置疑。就连一般百姓受过基本教育後无论是工业技术、商业技巧、农业改良、军事训练都拥有较优越的素质和水准从而带动了整体的进步和繁荣。

在社会上曹操和孙策仍没有意识到“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对平民所产生的影响与刺激所以在其统治下仍任由世族豪门割据地方和垄断地位享有免除徭役和轻薄赋税的特权以致豪门连栋以百计膏腴满野贫无立锥之民所在多有使一般百姓只求温饱而已相当缺乏进取的志气社会因此弥漫苟安气氛所谓的改革变成徒具形式。

此时大历史的走向仍在某种程度上照常出现。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大战结束後不久曹操在毛玠的建议下采用变通诸端的“九品中正制度”由中央任命评议的中正负责品第人才优劣以有效控制乡里清议。但是这种作法依旧“人治”的气氛浓厚同时品第的方式包括了被评人的家世和才能道德忽略了被任命的中正其实有不少仍是出身大姓世族以致後来逐渐形成党同伐异擅以喜怒升降的情形出现并且朝向专重家世、不重贤才的情况对於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世族大姓和闾里豪强又多喜聚族而居形成土地和财富集中连带周围有越多依附人。经济和政治力量互为犄角相辅加这一阶层垄断政治和雄踞地方的实力。汉末大乱战乱频仍这些世族豪强聚族自保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崛起的各诸侯除了本身具有一定实力往往也要拉拢这些地方豪强如曹操拉拢许褚、李典和河北诸名士孙策笼络吴中四姓刘备得糜竺和荆、蜀士族的支持才能形成现在三足鼎立的的局面。

曹操崛起之初打著维持汉室江山的旗帜积极笼络中原的世族豪强才会获得支持;等到权力稳固後却采取“循名责实”的法家精神公开声明唯才是举不重名节全力摧残士族、打击豪门。虽然因此提拔了不少才士却与传统礼法传家的士族有所扞格因而形成政治上的对立。如第一次三家大会战曹军的关中主力军失利河北士族与庶门才人暗中争斗也是原因之一。

世族本来就是家族至上然後是名义上的主君再次是中央政府。曹操却以“权术”自喜无兼人之量深恶名节之士更促使有权力欲的士人失去节操有识之士却灰心失望而不求闻达导致日後政权递嬗政风败坏篡夺杀戮之事一再生。

东吴的孙氏政权也差不多同样政风日渐败坏。初时为巩固统治孙策采取高压与怀柔兼用颇能维持稳定。但是一再受挫於刘备军多少招致出力颇深的世家豪族不满此时孙策又以强固中央、抑制割据势力为务积极支持北地贤才江东大姓屈抑怨愤之下掀起数次政争或乱事失势後仍维持一定权利财富转而沉湎於荣贵逸乐不再对政治怀抱理想热情间接导致政治教化的失序。

虽然北方有郭嘉、南方有鲁肃等都建议曹操、孙策仿效陆羽的作法建立书院和武院以培养人材;但是所谓“画皮画骨”虽然从外表看可以很像但内在的精神却差得多。在北方曹操认为领地人口众多寻找人材并不难又在主观上认定传统儒生的道德和才能和社会严重脱节反而缺乏治国能力不如直接取才较方便。曹操本人又多疑善妒刻薄寡恩总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实反使有志者宁可设法投奔敌营。孙策虽有度量但世家豪门恐政权为寒门取代也多方藉口阻挠。

再者要成立书院并非理想中的容易凡是教材、师资、重点、目标等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需要互为配合;否则东汉以降无论公立或私立书院不在少数再行成立似为多此一举。比较起来这也是陆羽成功的原因。

为了打破世族垄断政治等权力的局面陆羽针对时弊著墨於书院的在於“逻辑”和“道德”。“逻辑”激个人思想潜能鼓励在其擅长才能上挥无论政、农、工、商等皆能提出针砭或创出新意。“道德”则是对学子施以类似“洗脑”的节义观念鼓励其操守和理想进取益民而不慕荣利好使得政治、社会的风气为之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所需要的教材绝非当时的经学所能提供何况许多经学属於独门秘授。只有具备“前世”记忆的陆羽根据当时的水平编出的“陆氏十策”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有助於逻辑思考的训练又有经学、史地、甚至触及组织管理、医药等能达致此一目的。至於师资由於汉末大乱许多逸士贤达避难荆、益受“陆氏十策”的吸引感於陆羽的诚意加上本身原来就对政治抱有一定理想所以大都一拍即合愿意从陆羽学习然後为书院教授或武院教习。後来陆羽甚至不拘一格的成立女子书院起用包括自己爱妻在内的才女为讲师以致日後在各行业或专门技术上陆续出现成就非凡的女子。

第一次三家大会战後三方皆亟思改革但最後的成败和成果也决定了最後到底由谁胜出主宰江山。

相较於陆羽主导下的经济改革刘备军辖下的一般百姓生活却越来越好从而吸引了不少百姓从曹魏领地和江东冒险越界而来。固然因此遭处死或流放者不少却有更多的人成功获得生活待遇的改善。从建安十三年至十八年短短六年间便有过二百万的人口从冀州、并州、司州、甚至远从徐州透过各种方式大部分流向了雍州和汉中少部分远至凉州和益州还有人冒险从水路辗转一路到交州的。

在道德层次上由於历史经验的不足曹魏和东吴的改革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影响结果上行下效无形中使政治和社会的风气愈趋於短视近利而重视现实缺乏理想和操守动摇了统治根基。由於士族主要是经学传家重视节行蔚为门风家法;固然有道德不一定具有政治才能和治国谋略多少却对社会风气有所俾益;所以士族的败落自然使社会失去道德瞻依。

江东方面初时孙策采用张昭的建议实施检括和土断之法让渡江避乱而来的流民得到户籍成为政府编户;但是由於政权普遍操在世族之手得以上下其手将壮者纷纷隐匿为自家的依附甚至徒隶弱者方释为编户。此举招致流亡者益多甚至逃入山中托依山越。之後孙策致力弭平山越降民部分收编入伍部分为屯田但更多为豪族掠为部曲和佃客;占有的土地也多半落入世家之手招致中下阶层的普遍不满。另一面虽然江南富饶政府赋役却越趋烦苛致使一些较穷困的地方百姓宁可荫附豪门为佃客不愿为朝廷编户。待孙权接位又纵容部将杀害有钱官兵掠夺赀财为用使一般民众深感不公平的压迫之苛不免思及反抗使社会处於不甚稳定状态在孙氏统治後期连续爆数起民乱最後都被残酷镇压流离死亡者固多间接遭难者更以倍计以致鱼米之乡“千里无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在朝者好大喜功又不愿费心养士取才更让社会凄惨的情形愈为恶化。

在经济上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曹操颁布以实物纳租税的法令。但随著军费支出的浩大杂税项目越趋繁苛而徭役更加烦重使一般编户渐感不堪每每导致贫者卖妻儿或自缢如遇水旱兵灾流亡他地致困顿死亡蔽野或遁入山谷采草叶为食者不乏其众;相较於世族豪贵的奢侈放纵免役安逸形成强烈对比。结果造成百姓或惧为朝廷编户宁肯流亡;或荫附豪族为生却遭剥削而依旧勉强维生。说起来很悲哀在曹魏统治下所以能让大部份百姓维持最低生活不致导致社会、经济崩溃的原因在於战乱频仍减轻了人口压力变相的使粮食能在一定程度上勉强供应无缺。但是人口大量减少并没有让活著的人得到更多土地因为大量的弃田与荒地都被朝廷与豪族取得占有或分配给流民承租耕作或派荫附之户负责。同时一般人民日常饮食的粗劣不堪与豪门大姓的丰腴精致同样有强烈的对比。

.中国在秦、汉以前的三代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制度阶级划分十分严格不容混淆。自战国至秦、汉之兴替由於战乱连年国家求富强之需要乃倾向以人才为本的措施。一旦太平之世统治阶层为便利掌握政权在社会上再度实施类似封建的阶级制度历经两汉四百余年形成四个主要阶层:士大夫、编户齐民、依附人、奴婢。

孙策立足江东此地自汉渐次开拓加上天下荒乱北方人民避难渡江者波连不断。在第一次大会战後刘、孙议和原来盘据广达九郡的山越族南迁於是北抵长江、南达闽江、东至大海西到赣江的山区险阻之地凡有山河森林之饶几乎都被各大世家豪族公然兼并。为免战败引动乱孙策只能选择先视而不见想待稳定再行改革。目前只能在安定中求展冀望先以经济的提升弭补政、军方面的缺憾。

在孙策的锐意经营下设署典校尉及都尉鼓励垦殖荒地普遍推行屯田仅会稽傍海带湖的良田便达数十万顷。商业随之而兴在建业设有两个大市商贾云集贸易船队和往来东南及东北海域及於出云(朝鲜)、倭国(日本九州)、吕宋、爪哇、甚至澳洲大都结合强大水军巨舰乘机征讨占领。至於西南方的丝路在与刘备军取得协议後划分合理的海上势力范围只要在刘备军占领的日南、麻六甲(新加坡岛)等地缴交一定关税後便可往来贸易;同样的刘备军若要向东南、东北贸易也得向孙吴缴纳关税。

只是江东的富裕繁荣却是建筑在贫富悬殊情况的假象上。由於阶级不平等南北世族在此恣意拓展私产竞夺公田侵占或强行吞并农民耕地又封山圈泽的设置田园装饰假山陂湖胜景供私人享乐。恃於财富权势各大世家又垄断商业富利连地方官吏也兼营商业甚至官职也成了商品民间小商只能赚取微利却聊胜於务农;只是商税十分烦苛世家不但可免关市之税又以高利、币制之端多方盘剥以致商业鼎盛的情形呈现崎形展小民未富而穷者愈贫。

奴婢则是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和自由的隶徒包括生口、长徒、隶户等名目待遇十分悲惨。

士大夫阶层享有政治上绝对优越的地位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声望经济上握有雄厚难匹的力量又是文化传递的代表。这一阶层主要有三类:开国功勋集团和累朝姻戚;凭藉雄厚赀财崛起的豪门;“经学传业”和“礼法传家”的累世公卿。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