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阿彪的奇幻历险2明末红衫军

第231章 大军

  • 作者:贾老板着脸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7-11 10:03:39
  • 字数:4168字

临清军整日的训练训练,为的就是在孔有德确定造反后,赶到登州去捞些战利品,比如那些洋人技师与镗床们,若是还能捞些大炮回来,就更好了。

张元彪为此把自己的心腹都叫过来,拟定了一个课题给他们研究,张元彪和他老婆黄婉薇,王树正和李国藩再加上汤敏黄岭,这五个人只要不忙了就蹲在张元彪的指挥部里研究进军方案与物资筹集的事。

正谋划间,登莱又传来讯息。三只鸽子陆续飞来,两个里边的讯息是一样的,说的是“孔乘船去,遇大风,反。”最后一个讯息是“风传孔要走陆路去辽东”。

照这个描述,那就是孔有德要带人走陆路去辽东了,这样就跟原本的历史吻合了,于是做的计划又白费了,张元彪撕了选派精壮前来的消息,反之加大补给,还专门从临清商会的铁器厂订购了一千根长矛和一千把铁锨,在十一月都送到各个山头增加战力,至于卫所拨付的一些棉甲,也全数分下去,武装这二十个山头的百户和总旗。

这个消息让张元彪大吃一惊,在家谋划了这么久,人家孔有德压根就没去河北,这造反也是无从谈起,搞不好孔有德到了辽东还能立下军功或者战死,辛辛苦苦派人在山东省的腹地搞了这么多的破事,花钱不少还收效奇低,虽然临清军不差钱,可也养不起这么多张着嘴吃饭的人啊。正要去叫停各地占山为王的百户们扩充手下,选派精壮来临清城应募为军。

为了加强互动,张元彪设计的拼刺刀护具也在临清商会的木器公司完成了生产,张元彪一口起采购了一百套,还在军中设立了专门的场地进行拼刺训练,为了刺激军心更拿出了一百两的彩头举办了第一届临清军拼刺大赛,不管是军官还是军士,只要报名都能参与到大赛之中,按照名次获胜的人最高得到七天的假期还能得一百两银子,一时之间到处都是研究拼刺的官兵,连谈论女人的功夫都没了。

最伤心的莫过于训练百户吴康,他是正儿八经的山西大同人,听着自己的老乡传来的消息,什么“大饥”“人相食”“饿殍”,这些名词一个个都是人家最可怕的地狱,搞得吴康都心神不宁,分外珍惜这些从三秦之地跑来的人,面对着自己的老乡很少使用“临清军精神注入棒”,训练的效果却是极佳。

除了西北买人之外,张元彪还征募了一些本地的青年入军,至于那些教化了很久的流氓地痞,张元彪也不再客气,强行让他们入了军籍,也没有什么预想中的抵触,这些流氓地痞也统统接受了,只是来了一些本地父老讨要自家的孩子,也都被张元彪伙同官府的人靠着安家费压了下去。不彻底收编了这些家伙们,等到出征的时候,士气可是一点保障都没有,到时候让人家搏命厮杀连个名分也没有总是不可以。

起初几人听到孔有德会造反的事也是不信,可是一群人都是吃临清军饭的,主帅哪怕是污蔑孙承宗要反,在家里坐着研究如何对战也只是打嘴炮,只要不传出去也没啥说的,只是这样的商议很是没水平,几次下来就完犊子了。

到了十月底的时候,燧发火铳已经完成了四百杆,加上原本持有的鲁密铳,全军的火铳达到了七百杆,还从卫所讨来了几门虎蹲炮,虽然这样的数量也基本满足了大军的所需,但是张元彪是火力不足恐惧症患者,还是使用银弹攻势让人多多生产,争取在十二月份把燧发火铳的数量增加到六百杆。

在增加火铳的同时,按照张元彪的指导,拼刺战法也在石田四成的研究下有了些进展,几个标准的动作布置下去后就是机械地训练,临清军的所有军士除了射击就是练习拼刺刀,一天天无数次的机械练习就是为了那一击必杀的准头。

张元彪无奈地发现自己的指挥部只能干些具体的事,至于运筹帷幄,那是门也没有。于是在十月份把吴康和姜开泰搞到了指挥部,让他们在地图上讲解之前经历的大战,把战争的发展一一实现出来给大家讲怎么调动兵马与作战。

可惜吴康最多就是个骑兵连长,而姜开泰也是戚家军的步兵连长,他们看到的战场到底是很微小的一部分,结果讲来将去也没有太大的起色,张元彪终于面对了现实,认为自己的指挥部里坐着的军官都是个连长排长的水平,联想到这次即将到来的大战可能要面对孔有德数万军队的可怕压力,也只能尽量在物资上满足自己的队伍,期望着不要与孔有德主力对决才行。

这样左右开弓,游骑兵、辎重队和城市卫队人员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临清军本部的账面上就有了六百人,再加上买来的西北雇佣军,总兵力终于达到了一千。

在赵大云扫荡山东土匪的时候,张元彪也在临清城大肆扩军,本来还不着急呢,但是陈浩南在十月初的时候打探来消息,说孔有德率军出发走水路去救援大凌河城的关宁军,这些消息都是飞鸽传书从蓬莱传来的。

随着西北买来的人口抵达,这些拖家带口的山西汉子很快就被吸纳进入了临清军,张元彪许诺照顾家小还给安家银,山西汉子们很爽快地就签字画押成了临清军的雇佣兵,不让他们入军籍是因为这些人不管在不在籍都只能跟着张元彪上去搏命,没有第二条路。只是改了个名字就入了临清军,而他们的家人就在临清军或者临清商会地铺面找了活去干,新的生活很是让人惬意。

不得不说山西陕西的这些人素质很高,很多人都是较为殷实的人家,一些军士还识字,而且在西北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所以到了此地没有了死亡的威胁,很是听话,让干啥就干啥。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