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情感 > 吃饭穿衣

第 427 章 宣传的力量

  • 作者:樱井木木子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1-11-28 16:24:58
  • 字数:4852字

必要时,不排除跟清军进行短兵相接的贴身肉搏时,不要计较流血和牺牲。

一定要让四川各界知道,革命军不是依靠枪炮制胜的,革命军靠的是勇敢、团结、必胜信念和不怕死的作风。

至于说最近两个月才投降过来的汉军,那更加靠不住。

关键时候,说不定还要防着他们擒拿了自己向革命军或川军投诚呢!

这两个势利小人,敢背叛大明,就敢背叛大清。

革命指挥部给二师、七师、八师的指示中还强调,对付豪格清军的战役中,除了要稳扎稳打外,一定要打出革命军的血性和武勇,不要过度依赖枪炮。

这样一来,回到京城后,豪格完全可以将“屎盆子”全部扣在吴三桂和耿仲明头上,谎称是吴三桂和耿仲明突然变节投降了革命军或者大明川军后,导致自己兵败出川。

豪格怎么打算,是豪格的事,料事如神或者说料敌机先的姬国卿也猜不透豪格接下来到底会怎样。

这次对豪格清军一战,一定要打出革命军的威风来,摘掉“革命贼”的帽子,打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革命军”称号来。

只要革命军能够出现在四川各界的视野中,并且还跟豪格的清军交上了手,并且还歼灭了豪格一些兵马,革命军就会逐步取代绍武或者是永历的地位,成为四川各界新效忠的对象。

反之,如果革命军各师轻敌冒进,在四川吃了一些败仗,或者是被豪格赶出了四川,革命军就会跟大顺、大西一样,还是四川各界眼中的“匪贼”。

经过近两个月的报纸宣传,姬国卿深知报纸在这个时代起到的作用是绝对空前的。

舆论这东西,很多时候都没有道理可讲,谁先说了谁就占理,这叫“先入为主”。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让一张报纸作为革命军的口舌,到处宣传一些对革命军有利的东西,作用不比革命军的侦察部队小。

不管怎么说,姬国卿不允许革命军冒进深入,指示二师、七师、八师全面入川作战时,反复告诫他们稳扎稳打。

朱由榔放弃广东后,广东百姓对永历政权失望已极,十一月初五,隆武皇帝之弟朱聿奧为重拾广东民心,自立于广东,改元绍武。

十一月十八朱由榔称帝,指责朱聿奧不臣,最终于十一月二十六,也就是张献忠被清军射杀的次日派兵到广东“收拾”朱聿奧,直到十二月初四战争方息,绍武政权由于不敌永历政权,暂时屈服而告终。

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上的绍武、永历之争预言成真后,四川各界开始有些动摇了。

这个传说被神仙点化的革命军头领姬三公子如此神奇,是不是上天派来拯救世人的“真命天子”?

姬国卿知道绍武和永历之间必有一战,但是具体日期和战争概况一无所知,在这方面只能是含糊其辞地遮掩过去。

正因为此,更嫌得预言的神秘。

《革命之火》上,还预测朱由榔是个逃跑“皇帝”,等到清军进入广东后,朱由榔还会放弃广东到广西去。

朱由榔胆小如鼠,只考虑个人安危,根本不顾百姓死活,这样无耻的一个人,竟然还被人拥立为一方之主。

由此可见,残明朝廷真的是日薄西山、回天乏术了。

《革命之火》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无非是为了瓦解满清和大明阵营,让“民心”逐步聚拢到革命军这里来。

《革命之火》一次发行一万份,留在革命区的差不多有五千份,另外五千份都用各种方法散布到革命区之外。

可以说,此时的北京城皇宫之中,估计也收到了革命区发行的《革命之火》。

时下,革命军还没有跟入川的清军接上火,更没有将豪格的清军打败打残,《革命之火》还不能大肆渲染革命军的威武和一统天下的豪言壮语,也不能过度渲染清军必败。

当下《革命之火》上面只能是不厌其烦地宣称清军之所以猖狂,就是因为汉人的各方势力不团结,得以让清军各个击破。

如果华夏汉人团结一心,就算有百万的八旗兵闯进中原,也必然被打得头破血流、溃不成军。

因此,《革命之火》几乎每期都呼吁华夏各方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满清。

除了对当前局势“姑妄言之”外,《革命之火》对革命区的宣传力度也不小。

革命区各地的建设,百姓的生活,粮食的产量,学校、医院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银,地方官员的推选等等,都用大量的篇幅进行宣传。

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性,宣传时大多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无不齐备。

总之,对革命区的宣传,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量将革命区宣扬得跟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一样。

在《革命之火》的边角部分,也不忘给革命区的各种私营企业做宣传,介绍各种产品,以此来鼓吹革命区的富足、繁华。

在革命区,一张报纸仅售二十文钱,到了四川后,《革命之火》就涨到了二百文甚至是五百文。

在湖广、两广之地,《革命之火》最高可涨到一两银子一份,而在北京城,《革命之火》则涨到了三两银子一份。

早在十月份的几期《革命之火》上,姬国卿就预言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会相互“掐”起来。

本来,桂王朱由榔于十月初十监国于广东肇庆,十月二十日清军攻陷江西南部,朱由榔慌忙逃亡到梧州。

侦察部队的口碑相传,固然可信度更高一些,但是口口相传后很容易失真。

报纸作为宣传工具,不存在以讹传讹的失真,同时这个年代也不需要担负什么“诽谤、诬陷、妄言”的罪名,革命军可以在报纸上“为所欲为”地发表有利于自己的各种言论。

真要被革命军或者四川的明军逼得走投无路时,豪格绝对不敢奢望吴三桂、耿仲明对自己死心塌地。

比如说满清派豪格到四川,是设个圈套陷害豪格之类的话,完全就是姬国卿凭空想象的假说,目的就是从外部制造事端,分化满清阵营。

做这样的事,对姬国卿来说绝对是“行家里手”。

《革命之火》上面“姑妄言之”的许多虚假信息(对姬国卿来说),都建立在姬国卿一些预言得到实现的轰动效应。

豪格抱着兵败之后多尔衮或许“不值得”弄死自己的想法,只想尽快离开四川。

如果吴三桂、耿仲明等还要自己留下一些精兵驻守在巴山各处,豪格就会让吴三桂和耿仲明二人留下。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