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奋斗在五代末

第一百章 淮南战局

  • 作者:有点混蛋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2-22 20:19:36
  • 字数:6256字

宋党偏激进,主张对外扩张与北伐,积极推动南唐与契丹联手对抗周朝。

而孙党则偏保守,主张偏安江南。

南唐消灭闽国后,理所当然地将这支部队给吞并了。

五万唐军从濠州溯江而上,八月初就抵达了寿州东部。

建州军乃是闽国当年最为精锐的地方部队。

其中,宋党乃是目前南唐的当权派,党魁为司空宋齐丘。

待到八月末,李重进终于等到了郭荣的撤军许可,撤掉了寿州的包围圈。

唐军才终于敢靠近寿州城,并在寿州城北的紫金山上下了十三个营寨,与寿州城内刘仁赡的一万多守军互为表里。

自主战的唐主李璟登基后,孙党已失势多年,大部分孙党成员都被逐出了权力中枢。

其余九个营寨,则分散在紫金山顶以及南麓,由宋党骨干边镐,领余下三万五千兵马驻守。

孙党与宋党,乃是南唐朝中互相敌视的两大政党。

党魁孙晟更是被唐主李璟派做使者出使周朝,惹恼了郭荣,目前被郭荣囚禁于开封军巡院。

所以,同样是援军中的一份子,孙党的朱元就得守着最为凶险的北麓,直接面对周朝的四万禁军。

宋党的边镐,则守着相对安全的山顶以及南麓,并且还有寿州城守军为奥援。

其中,紫金山北麓的四个营寨,由孙党的朱元,领一万五千名禁军驻守。

领两万殿前军,守卫凤台县浮桥的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与李重进也已“冰释前嫌”。

至于禁军中南下的数万骑兵,也都已撤回开封。

周朝在淮南的近十万大军,可谓是齐心聚集于李重进账下。

军心可用,李重进当然就想来点大动作。

比如,将南唐支援寿州的五万援军,包括寿州城里的一万多守军打包消灭。

李重进当初向郭荣献上“围城打援”之策,为的就是要消灭南唐的有生力量,彻底打消南唐时刻想要北上的野心。

南唐的军队构成与周朝颇为相似。

除开驻守各地的地方州军,南唐可以征战四方的机动部队也就江宁府的十余万禁军。

李重进若是能将南唐这六万多兵马悉数消灭,那南唐便会丧失近半机动军力,二十年内都不敢窥探中原。

但在淮南战争初期,周军的推进过于简单,仅两个月前锋军就攻入扬州,饮马长江,淮南十四州占领近半。

这让郭荣彻底膨胀了起来,想要一战就定鼎淮南。

人一膨胀,结果往往是惨淡的。

由于郭荣的轻率冒进,周军战线拉的过长,补给异常困难,这就给南唐抓住了机会。

南唐先是摆平了配合周军攻入唐境的吴越国军队,而后十余万禁军倾巢出动,渡过长江大举支援淮南。

周军首尾不能相顾,加之粮食储备并不充足,致使补给匮乏,不得不仓皇撤军。

而郭荣为了给大军筹措粮秣,也被迫返回开封主持朝政,留下了几乎所有的步兵给李重进,让李重进继续围困寿州城。

到如今,周军在战争初期的战果已遗失殆尽,仅在淮西保住了一座孤零零的光州城。

现在,军权到手,李重进当然要施展他那“围城打援”的妙策。

在淮水南岸、紫金山北麓山脚下,有一块宽约五里,长约二十里的平原。

四万周军精锐便背靠淮水,在这块平原上安营扎寨。

李重进的本营也设在其中。

宽阔的本营内,李重进正凝视着挂在木板上的淮南地图。

地图上,象征周军势力范围的红线,已退至淮河一线。

正当李重进苦苦思索时,吴观挑起门帘,进到营帐内。

李重进听脚步就晓得是吴观,视线依旧放在地图上:“照隐来了。”

吴观回道:“使相,有紧急军情。”

李重进收回视线,转头问道:“哦?快快说来。”

吴观快步来到李重进跟前:“斥候已打探到紫金山南麓唐军将领的身份。”

“是朱元吧。”李重进语气很是笃定,不带丝毫迟疑。

吴观含笑赞道:“使相神机妙算,伪唐果然派了朱元来守南麓。”

李重进走回堆满文书的公案后坐下,轻哼一声:“除了朱元,还能是谁?”

吴观跟着来到公案前:“明明大敌当头,伪唐援军的两名主将却互相仇视,这宋孙两党的内斗,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李重进往椅背上一靠,讥笑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看庆哥儿调查到的情报,这两党斗了快三十载了,说是血海深仇也不为过,什么稀奇事干不出来?”

吴观很是唏嘘:“党争乱国,这伪唐已有亡国之像,不过既然是朱元驻守南麓,那使相的计策便可施展了。”

李重进收起讥笑,面容严肃:“淮南战事之成败,在此一举,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要办妥。”

靠着乌衣台在南唐搜集到的情报,李重进对南唐的两党之争了然于胸,并制定了相应计策。

即便郭荣百般反对,李重进也坚持要撤掉寿州城的包围网,为的就实施这一计策。

这计策说来颇为复杂。

李重进的目的,是要尽可能消灭南唐援军的有生力量。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李重进就得将南唐援军勾引到寿州的正面战场。

所以就有了先前的撤军。

只有周军撤了,唐军才敢上前。

而李重进手头目前并无骑兵,就算是击溃了南唐援军,也很难进行长距离的追击,那大规模消灭有生力量也就无从谈起。

冷兵器时代,军队死伤超过一成,甚至是半成,通常就会导致军心涣散、全军溃退。

这也是所谓的兵败如山倒。

南唐援军多达五万,若是在周军的攻击下溃退,缺乏骑兵的周军将很难有效追杀溃军。

届时,南唐只需在寿州南面收拢溃军,其有生力量并不会折损太多。

这是李重进不愿见到的结果。

为此,李重进撤军撤得很彻底,不光撤掉了包围圈,甚至直接撤过了紫金山,将整个战场的最高点拱手让给唐军。

而唐军也如李重进所料,进驻了紫金山,想居高临下来防守周军。

这就正中李重进的下怀。

在平地上,周军缺少骑兵,很难追击溃军。

但若是这批溃军全挤在山里,那周军只需提早布下包围网,围剿起来就容易多了。

可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

唐军确实是进山了,可也确实占据了高点。

居高临下,那就是有优势。

周军虽然陆上作战远强于唐军。

但这五万唐军不仅居高临下,还背靠寿州城,随时可以得到寿州守军的支援。

而且在淮河上还有唐军的水师,随时可以接应山上的唐军。

这种情况下,八万周军与五万唐军硬碰硬,还真不一定能有多少优势。

硬的不行,那就得来软的。

所以李重进就盯上了朱元。

如果能利用宋孙两党的矛盾,临阵策反朱元,那这仗就容易打了。

如何策反朱元,李重进也准备了两套方案。

第一套便是直接与朱元联系,游说朱元造反。

朱元本就是中原人士,如今客居南唐,遭到当权的宋党排挤,说动他策反,难度应该并不是很大。

若是第一套没能生效,李重进也准备了第二套方案。

那便是从古至今屡试不爽的离间计。

与暗流涌动的南唐五万援军相比,周朝留在淮南的军队则要团结许多。

自李重进将李继勋逐出侍卫亲军后,整个侍卫亲军步兵司便由李重进彻底掌控。

而且朱元还得罪了南唐枢密使陈觉。

陈觉乃是宋党实际掌舵人,又身兼南唐的淮南都部署。

南唐支援寿州今安徽寿县的五万援军,由四万精锐禁军,以及一万建州军组成。

目前,陈觉领五万大军,驻守在寿州以东一百二十里的濠州,遥控指挥寿州局势。

边镐乃是陈觉的心腹,受陈觉指使,将朱元安排在了北麓,为的就是借周军之手除掉朱元。

若是周军不攻,那陈觉与边镐还有别的阴狠手段对付朱元。

当时周军统帅李重进还未收到郭荣的撤退许可,便一直包围着寿州城。

唐军虽然士气正旺,却忌惮八万师老兵疲的周军,一直裹足不前,在寿州城东五十里外的淮河南岸梭巡,随时准备用船只撤退。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