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

第34节:宣传队进驻3

  • 作者:刘冰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5 14:11:14
  • 字数:2052字

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后,1968年底,我的儿子刘春阳和女儿刘爱阳分别到山西曲沃、陕西延川插队去了。对于主席的号召我是拥护的,因为我参加革命后,是走的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希望我的子女也能受到工人、农民的教育。但我是成长在战争年代,当时条件不允许我继续在学校学习;而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孩子们还未成年,正在学知识的时候,如果下乡没有期限,会不会耽误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呢?这种顾虑有过一闪念,但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我还是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送子女”上山下乡”了。1969年四五月间,宣传队决定清华的干部和教师职工到江西举办农场,参加劳动,家庭是双职工的,留一人在学校,另一人到江西。宣传队决定我留在学校,苗既英到江西。从5月开始,6、7、8几个月,学校的教职工近三千人分多批开到江西鄱阳湖畔,办起了”五七”农场。苗既英是7月间走的,她走后,家里留下两个小儿子刘红阳和刘夏阳,他们都在中学学习,我仍在铸工车间劳动。分别前,我嘱咐苗既英劳动中要量力而行,注意身体,孩子们告诉妈妈,他们会听爸爸的话,请妈妈放心。苗既英嘱咐我注意肠胃病,按时看病吃药。临走时我和两个孩子扛着妈妈的行李,把她送到集合队伍里,孩子们说了声”妈妈再见”,送别了踏上千里征途的亲人。这年的10月,我的三儿子刘红阳被分配到云南西双版纳,学校宣传队要孩子回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表示同意和支持。那时布票紧张,孩子没有替换的衣服,为了给远去云南的孩子准备衣服,我用了两天时间,在西单和前门大街,跑遍了委托商行,才买了几件不合体的旧衣服,作为儿子的行装。送走了红阳,家里只剩下我和夏阳两个人了。这时我们六口之家,分散在五个省市,真是”天各一方”啊!但全家没有人说过一句埋怨的话,一致的心思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主席指引的路。他们走后,我和小儿子夏阳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我一大早上班,孩子一大早上学,为了赶做早饭,我把定时钟扭到五点半,谁知钟响惊醒了孩子,夏阳争着起来帮爸爸做饭。在学校打球,把衣服搞破了,回到家里孩子用胶布把破的地方粘起来再穿。为了给上山下乡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有几个星期天我带着夏阳进城,跑书店、商店,给千里之外的孩子们买半导体收音机和农用通俗书籍,然后再跑邮局去寄。每逢姐姐、哥哥、妈妈来信,孩子总是催爸爸回信。经过”文化大革命”,猛然间孩子们长大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不错,受过磨难的孩子,会成熟得更早一些,不是吗?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