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杨广x李世民:杨花落,李花开

杨广x李世民131后发

  • 作者:sindy迪迪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5 10:44:06
  • 字数:8284字

他此言一出,立时便引来大隋的一众宫廷侍卫的哄然大笑,有些人更是故意夸张地做出捧腹的姿势,尽情地嘲笑突利这“馊主意”。

突利直到这时才想到,自己这样在额头眉心之处点朱砂,确实颇像是汉人女子在前额贴上花钿的打扮,尤其最常见的花钿正是描成红色的圆形,与这朱砂圆点就更是差相仿佛了。

自从突利开口说话以来,毬场之内大隋一方的人都觉得一直被这伶牙利齿、又确实是因为技高一筹而可以恃势凌人的突厥王子在话语之上压制得抬不起头、甚至是喘不过气来。

直到现在!

131 后发

李世民唇角又是一掀,再次露出那鄙夷至极的冷笑:“不用了!我射中特勒那额头眉心之处才算我赢;但特勒只要射中我,无论是这身上哪一处地方,都算你赢!我堂堂男儿,点那女人的花钿一般的朱砂干嘛?”

然而,突利脸上虽是微微变色,但随即又将头一甩,哈哈大笑一声,两手高举,用力鼓掌,竟也附和着大隋一方的喝彩叫道:“说得好!”然后伸手一指李世民,“就凭你这句话,即使等会儿你比箭输了,我也永远都不会忘记你!”

李世民见他这一句话倒也说得很有塞外男儿的豪迈本色,禁不住在心里暗暗的点了点头,脸上却自然仍是不露半点声色,把胸前的弓箭又再举起。

他羞得满脸通红,连忙伸手往额上一擦,把那上面的朱砂圆点粗粗地抹去,咬牙切齿的叫道:“好!既然如此,那我也一样——只要你射中了我,无论是这身上哪一处地方,都算你赢!”

李世民微微皱眉,这次已经不耐烦再放下弓箭,道:“又怎么了?”

“你这额上……”突利往他额上一指,“……还没点上朱砂呢。”

李世民见他脸上现出勃怒之色,心知他已被自己激怒,却仍只是一副微微冷笑的模样,双臂一运力,喊一声“开!”那一把全铁弓身的铁胎弓霎时便被他满满地拉开,三支箭矢也搭于其上。

突利见李世民已拉开了弓,连忙也拿起弓箭,张弓搭箭,瞄准了对手。

二人都是张弓如满月,箭尖瞄准着对方。一时之间,仍是像刚才突利与长孙顺德比试那样,谁都没有抢先发箭,就这样处于静止的状态之中。场内其他所有人也都一动不敢动——甚至是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地屏息凝气——,只是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他们。似乎这毬场之内的人又全都给施了定身咒,谁也动弹不得。

突利却又叫道:“且慢!”

果然,众人终于看见突利那搭在弓弦上的手指忽地一弹,随即“嗖”的一声,他已突然率先放出箭矢。但紧接着——几乎好像就是在同一时间——李世民那边也“呼”的一声,他拉开得满满的那把强弓也放出了一支明显挟着更为强劲的风声的箭矢。两支箭矢飞快地靠近,“叮”的一声轻响之后,又是“嗤”的一声,众人眼睛的瞳孔自李世民下场以来第二度猛然扩大——原来李世民那后发的一箭正正地对上了突利那先发的一箭,而突利那一箭又是去掉了箭头的那一支,而李世民那一箭却是带着箭头的,于是那尖锐的箭头正中那去掉了箭头、也就只剩箭杆的箭矢之后,竟是沿着那箭杆生生地将之劈开,那“嗤”的一声就是劈开箭杆之声。

这固然是因为李世民这一箭有尖锐的箭头,而突利那一箭没有箭头的缘故;但也是因为这一箭挟着很强的劲力,射中对手来箭之后才能这样以势不可挡之力将之劈开;还要是因为这一箭之准达于巅毫,正中突利那一箭的中间,才能如此沿着箭杆从头至尾的将之劈开。

众人惊叹之情还没来得及化成惊呼之声叫出,又已听得“呼”的声音再度响起,却是李世民的第二箭已流星赶月一般接踵而发。那箭速之快让众人根本看不清那箭矢的去势——刚才一箭是因为受突利那一箭阻缓了一下才能让众人看得清楚的——,只能见到眼前箭影一闪而过。然后,便是突利“啊——”的一声大叫,脑袋似是不由自主地向后急仰,那后仰之势既急且劲,带得他的上身整个往后倒去,变作仰躺在马背之上。与此同时,还有“嗒”的一声轻响,一支羽箭跌落在地,弹跳了几下,这才止住。

一切发生得太快,众人定了定神之后,又再定睛细看落在地上的羽箭,这才看清那是一支去掉了箭头的箭矢。这时,突利已从马背上一挺腰肢,重新坐直身子。众人的目光又聚焦在他身上,分明地看到他的额头眉心之处,有一个圆圆的印痕。刚才他被李世民嘲笑之后,气冲冲、也是急匆匆地伸手抹去那处的朱砂圆点,但那时是在急切之间,又没有镜子可以照着看清,因此抹得不甚干净,还留下了些许红色。这时众人看得清清楚楚,那个圆圆的印痕正好把那残留着的些许朱砂之色套在其内!

后记:

1、世民宝宝射箭,形容它就只需要一个字:正!

2、话说,这里说要拉开那把铁胎弓需有十石之力,这回就真的是偶这小说家言的传奇兮兮、夸张其辞,各位亲亲读者不要太过较真鸟~~史书曾记载三国的黄盖说过这么一句话:“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邓匹夫耶?”可见能拉三石之弓已经是很厉害的了。又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因为人站在地上的时候可以借地面的支撑力,骑在马上则不行,因此马上能拉开的弓的强度比在地上会少了一半。这一章里写世民宝宝是骑在马上,却拉开被大家估计要十石之力才拉得开的铁胎弓,那就比《梁书》里记载的那个大力士还要厉害,所以肯定是过分夸张的啦~~

反过来说,世民宝宝有这样强悍的臂力,那之前他打了杨表叔一记耳光之后,魏忠的心理活动想到的“原来这臭小子以前打我只用了一半的力气,打这皇帝才用尽全力”其实也不对,世民宝宝手上既有千斤之力,那就应该是即使在打杨表叔一记耳光时也没有用尽全力,否则杨表叔当时脑袋甚至会被他打爆鸟~~岂止是打肿了脸面呢?

真实历史里的世民擅射,史书的记载是着重于他用的箭矢比常人大很多,简直就像是一支小型的标枪——突厥人与之在战场上对敌时捡到过他射出的箭,见到那么大的箭不觉畏而生敬,把它当神物一样供奉起来~~但他的臂力肯定也很大,所使用的弓肯定也很强,因为一来是那么大的羽箭很难想象不用一把强弓就能把它发射出去;二来是史书里记载世民射出的箭能洞穿门板——请各位根据你们去一些古代建筑所见到的大门来想象一下古代的门板是多么的又厚又重——虽然箭大是穿透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果发射这大箭的弓不够强,也不可能有那样大的穿透力滴~~

话说,把箭弄得很大很重,除了可以增加穿透力,其实本身也是有利于提高准头滴~~箭太轻的话就容易被风吹偏,尤其是要按先上升、再下降的抛物线的轨迹来瞄准,这样就会大大地增加瞄准的难度(现代体育运动会的射箭就是这样,那里用的箭都很轻,因为这时比的又是准头而不是杀人致命的穿透力)~~所以只要是力量允许,箭是应该越重越大就越好滴~~

返顾李世民那边,这少年鬓边有几缕发丝在微风之中拂动着,除此之外,他的脸色与神情都与刚才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的不同——眼睛还是如猎豹一般紧紧地盯视着对手,目光之中的森冷冰寒也如出一辙,脸上的神色照样是坚毅肃然。他的脸部轮廓本来就比常人更显棱角分明,再加上这样坚毅肃然的神色,便越发的显得那张脸如同是刀削斧凿一般,每一分每一毫都是那样的精雕细琢、精致入微。

场上众人看看突利,又看看李世民,只觉得这一场比箭,到目前为止与其是说比一箭中的之准头,还不如说是在比手上的劲力与耐力。虽然本来应该是要拉开一张更强的弓的李世民比较吃亏,可这样一直看下来,倒似是突利更快地变得坚持不下去了。

时间就在这全然的静止之中缓缓地流逝。如此对峙的时间一长,大隋一边的有识之士便开始暗暗的心焦了。李世民手上那一把弓比突利的强得多,本来按理来说,他现在既然能够拉开这弓、而且还有余力瞄准敌手,就已经在这场胜负之争中占了很大的上风——因为他的弓比较强,那就意味着他射出的箭矢之上附着的劲力会比较强,所以速度也会比较快。这样在他们二人都是相距百步之遥的情况下,突利的反应速度必须比李世民更快才能及时躲开他发出的箭矢的攻击。

可是现在二人这样对峙不动,拖的时间越长,吃亏越大的却是李世民了——正因他的弓比较强,要拉开本来就很费力,现在这样长时间地保持着拉满的状态就更费力!时间越长,耗掉他的气力就越多。看那突利一直只是张着弓,却隐忍不发箭,显然他就是在使“拖”字诀这一招,用心正是想耗到李世民的气力支持不下去,没法再拉满这张强弓,甚至只是手上略有晃动、一时瞄不准,他就会抓住有利时机突然发箭,一举取胜!

杨广X李世民 131 后发

大隋一方的人看李世民也是一直隐忍不发,心中无不又是焦急,又是奇怪,想:他不发箭,大概是想着自己的弓较强,箭速较快,完全可以等到对方已经把箭发射出来,他能看清箭矢的来势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发箭抵御,虽是后发而仍能先至吧?确实有此强弓在手,这“后发制人”的策略是最可稳操胜券的。但时间拖得太长,他的体力消耗太大的话,即使能看清对方发射的箭矢来势,可他手上已经没有足够的气力拉得满弓、瞄得准确,甚或只要反应得不够快、发箭不够及时,二人之间毕竟只是百步之遥的距离,只怕他未及发出箭矢,就已经被突利的箭矢射中了。现在比箭的规矩已改,只要有一箭射中身上任何一处部位都算输,这岂非落败的风险更大?

只是大家心里虽然明白,却不能出声提醒李世民,更无法入场干预,只能是袖手旁观,眼巴巴的干着急。唯一让他们感到些许安心的,是李世民那满满地拉开着铁胎弓的双手,从上到下自臂至指,始终没有显出半分的颤动,一直还是那样稳稳当当的犹如渊停岳峙一般,又似是那弓箭已经与他这身子、这姿势融铸成一个整体,亘古以来就已经是这样子矗立在那处,便是风吹雨打,也是岿然不动。

二人仍是那样一动不动的对峙着,只有阳春三月的微风轻轻吹过,拂起了他们的衣摆。渐渐地,场内众人都看见了,突利的额上慢慢渗出了黄豆大的汗珠,有些甚至已经大得沿着他的脸颊滚落下来。显然,这样长时间地张臂拉弓,他开始觉得气力衰竭,有点儿吃不消了。

李世民这一句回答实在是让大家觉得太解气了!隋室的一众宫廷侍卫心中都是不约而同地暗喝一声采:“说得好!”有些大胆好事之人,甚至是索性高声地把这心底的一声彩也喝了出来,既是借此发泄郁闷之气,也是乘机为李世民助威。

突厥人那边则是轮到他们面面相觑,作声不得。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