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解“毒”于丹

第48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庄子17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4 17:01:39
  • 字数:3374字

浑沌是”无”,”无”中生出”有”,万物从”无”中生长出来,因此”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庄子-天地》中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生得以生。”这是对宇宙原初起由的解释。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同样的说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浑沌”这个”无”中,存在着倏和忽,而七窍完成的同时也毁灭了”浑沌”,便成了”三生万物”。

第二,”浑沌”可用自然现象解读,持这种观点的历代学者不少,有晋代学者李颐、梁简文帝、唐初道士成玄英以及明代学者陆长庚。这是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庄樗

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它的内涵之深广,以至虽经过极多的阐释,却仍然不会过度。

论”浑沌”兼驳于丹妄解”七日而浑沌死”

如果我们照王夫之的解读,明显地,前面提及的于丹的解说,便是有问题的,是一种错误解读;即使不是错误解读,也是未能自明的错用词语。

”这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我们变成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但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然而,”浑沌之态”并非可以妄断为”赤子之心”,而且以上的比喻也有些不甚恰当之处。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这个寓言作一梳理。

我们可以在子部《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中查到有关类似浑沌的盘古神话:

历代对”浑沌”的解释大致有四类解释:

第一,浑沌是”无”、是”道”。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庄子解》说:”知与不知,皆出于一真之大宗,而还以伐其宗。知者任其知,不知者任其不知,心无与焉,则浑沌常存,应物而不死。故或欲明民,或欲愚民,皆非以复其朴也。”简单点可以做如下解释:倏和忽这两者,代表着”知”和”不知”,游离在”一真之大宗”之中;在这里”一真之大宗”是指”道”;但是存在于”道”之中的”知”与”不知”两者却反过来攻击它,浑沌死,也即是指”道”一分为众,比如分为”知”与”不知”等。但是,无论是”知”欲让天下的人民都聪明起来,还是”不知”要运用愚己政策,使天下人都陷入不能更加聪明的境地,这两者都不是”浑沌”本身,都不能复归”浑沌”原初的本性。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如果庄子真在这个寓言寄予入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内涵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更延伸地思考:浑沌的死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盘古神话。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虚无(”无”如前所说,等同于”道”),当这片虚无被破坏之时,新的事物产生了,而虚无也随之死亡。朴素地说,即是:新的事物总是在旧的事物上生长出来的。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如果明白这种历时性衍生的观点,或许于丹就不至于那么武断地解读《庄子》了。

何为”浑沌”?

应该说支离疏的故事是庄子在表达,”无用为大用”;同时,支离疏的故事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即使外貌丑陋,即使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也可以得享天年。但愿我们记住”与古为徒”引用古人言辞的前提是”允当”,但更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庄子的表达和庄子可以给我们的启示之间的分别。

这是令人惊奇的,庄子的玄想竟是如此深邃,以至于任何解释都似乎是合理的,反过来说,也即是没有一个解释能够敢于说是完全合符庄子原意的。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极为推崇这个寓言便因为它的意义深广。《庄子》中的原文和解释已在本编《”谈笑论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吗》一篇中论述了。此处不加赘言。从该篇寓言可见,这几乎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了。如果说小说家们要抒写的总难免是人存在世界上所受到的悖论,以及因为这种悖论而带来的痛苦的话,这个寓言的悖谬之处更超乎于现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种种经历当中。这就是庄周的伟大之处。

《于丹〈庄子〉心得》第34~35页写道: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