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解“毒”于丹

第42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庄子11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4 17:01:37
  • 字数:3188字

庄樗

翻遍《于丹〈庄子〉心得》,我们可以看到,她又一次同《于丹〈论语〉心得》一样宣扬她的快乐哲学。这一次,她借助的是”逍遥游”的概念,把庄子解读成逍遥出世,活得非常潇洒的人。这是有所偏颇的。

庄子认为只有顺应”道”,在”道”之下”齐物”,个体的人才能摆脱时空的囚禁,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其实,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均为”天下”着想,许多价值观冲突甚是激烈。庄子的”齐生死”中的”齐”就是为了重估价值,对世人心中所存有的价值观念做出重估,消除种种对立的矛盾和冲突。诸如大小、有无、美丑、是非、荣辱、死生、贵贱

生死如同万物变化一样,皆可以同把它当做一体看待。生死本为一条,连在一起,无分彼此。以生为脊梁,死为臀部的比喻也是说明生死犹是处于一体的范围内的。死生同状,又是把于一体内的生死看做同一。生与死就如日夜交替,自然节物的变化,即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然而它们却是服从于道,统一于道的,即”道通为一”。

快乐的庄子?抑或是痛苦的庄子

庄子的齐生死观大致可算是受到老子这类思想的影响,而再衍生扩展开的。

庄周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快乐溢于言表。他的这种快乐,其实是看到了另一层转化(死是转变的一种)。这种”死亡”是他非常乐意的。因为那是从某一种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如同”气”的聚散来去,本来就是无,后来气聚,成了人形,再后来气散去,复归于无。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值得忧喜的呢?

那些没细心读书的人们总以为《逍遥游》是一篇教人如何逍遥的文章,其实庄子论证的是如何的不得逍遥,如何的受囚于世间,而教人逍遥的独门心法在《齐物论》中。

价值”和”心灵”来衡量是否值得生死无关。与”心得”中所言:”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这种外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

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于丹〈论语〉心得》第58页)并非同一件事。

不得逍遥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人生活在世界上的痛苦,这是无法言说的愤怒。这种愤怒看似毫无缘由,事实上却伴随着人的生活的始终。可以说,人之为人的缺陷最大、最主要的一点应当是指人无法超越自己所在的时空的囚禁。

也正是如帕斯卡尔所说:”在我们与地狱或天堂之间,只有生命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它是全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

一切都是如此地生生不息,不断经历超越,经历一次次生生死死地转化。它与于丹所说的以”

这就是无所谓生与死,你怎么知道”生”不是”死”,而”死”才是”生”呢?你怎么知道惧怕死,或许就如同那迷途的人们没有能够找到回家的道路一样呢?”死生亦大矣……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庄子-大宗师》,《庄?子-?德充符》);”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庄子-大宗师》)”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在宥》)

、寿夭、物我这种种位于相对两极的价值观念,其实都是相对的,有时也会相互转化的。即是我们所说的”否极泰来”。即便是成功,也是一种困境,庄子说”成者,毁也”,成功也是某些方面的失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种种的相对性,我们就不会念念不忘于自己受拘禁的”困境”,离逍遥游也就不远了。

《道德经》第二章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用现代汉语概括地说即是,在一切事物中,相反的两种属性总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和”无”可以相互转化等。我们还可以在《道德经》里见到同样的说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