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解“毒”于丹

第13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2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4 17:01:31
  • 字数:3248字

其实对于正当的物质利益,孔子也是乐于为之的。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但他主张物欲应该受到节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义和利有统一的一面,因为符合大义的行为,对整个社会而言总是有利的,但是孔子同时又看到了,对于个人而言,义、利常常有冲突的时候,这时按趋利避害的本能做出选择,常常会损害大义,因此孔子提出,在利和义矛盾的时候,应该”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在他看来,”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道德的价值要高于物质利益。孔子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意思是,不合乎道义得来的富贵利禄,虽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质利益的满足,却只如那飘忽即逝的浮云,不值得一顾。还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钱穆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这里孔子认为智、仁、勇都是君子的优秀品质。但孔子又说: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

在孔子之前的《左传》、《国语》中一般把义、利看做是统一的。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

”德义,利之本也。”

也就是说,为了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即使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夫义,所以生利也。”

《国语-晋语二》载:

总之,”义”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虽然我们和孔子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但是理解了”义”的真正含义,就离理解《论语》、理解孔子近了一大步。在我们走近《论语》,走近孔子的过程中,于教授对”义”的解读,多少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小小的迷惑,如果读了这篇短文,能有助您加深对”义”的理解,那么笔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冕”就是指当官吗

申郁文

《国语-周语》中载: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6~47页,有这么几段话: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在论语中”仁”似乎和很多概念有关,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自觉的受礼的制约也称为仁,仁又与爱、恭、宽、信、敏、惠这些美德联系在一起。可见孔子主张的”仁”和”义”都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正是因为”义”与仁一样是比较抽象的道德判断标准,因而君子的一切具体的品行都要受到”义”的节制。《论语-子罕篇第九》有言: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

就是说,”勇”要受到”义”的节制才是善的,否则,勇不但不是善的,反而会为乱社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又如,同样是隐居行为,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伯夷、叔齐极为敬佩,因为他们坚持的是大义,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荷蓧丈人等隐士却并不称赞,因为荷蓧丈人等隐士违反了”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仁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意思是:不做官是不义的。长幼间的关系不能废弃;君臣间的关系怎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除了勇,其他的如直、忠、信、操守等也都要受到义的制约,否则就很可能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孔子的伦理学说中,义是人的行为节制机制,它遏制人的恶,并指引人们向善而行。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