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回到清朝当海盗

第4节 牵英引德

  • 作者:自由与荣耀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4-02-09 17:32:04
  • 字数:8358字

米勒海军上将突然欣喜地中断了讲话这个故意去拖延时间的讲话是很恼火的他看到中国的大使在政府总理和总参谋长的陪同下从远处的车里钻了出来。正在快步走向这边。

赵尔陆陆军上将被任命为大中华帝国驻同盟国的总代表……

随着少将“立――正!”的口令和“啪”的一声皮鞋后跟爆响赵尔陆走到了队列前斜眼看了看旁边送行的德国皇帝副官米勒海军上将后。标准地来了个向右转面对部下。

“稍息!今天我们终于可以登上军舰踏上回国的路途在此之前我提议向友好的德国人民致敬!”

“立即集合!”郝继忠少将下达着口令。这群军阶最低也是上尉的中国军人们立即以最快、最整齐、最安静的姿态排列成三排横队引得周围的德国水兵们爆出一阵喝彩声。

……”

德国皇帝的副官很清楚。政府即将重新审视与中国人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这支军事代表团地关系。庞大而周密的《史里芬计划》被篡改后失败了德国必须拿出一个持久消耗战的方案来作为预备。再拿一个延续决梦想的计划出来争取在九月里能够在西线得到突破哪怕是小小的突破也好。不过这些都摆脱不了德国陷入战争的结局。陷入战争就将丧失德国的优势而面临资源匮乏的处境。中立的、庞大的、资源丰富的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安全地为德国提供战略物资的国家。这个中立国的船只甚至可以不去理睬协约国海军地警告。实际上海军上将巴不得德国政府积极去争取中国地物资。巴不得英国海军丧失理智向中国商船开炮或者阻挡中国人地正常商业行为。这些都有助于把中国推向同盟!想一想就令人激动。看看那几排真正的军人吧!他们身后地中国军队如果加入同盟国的话。会生什么样的奇迹呢?

海军上将不得不走到中国军事代表团的队列前说上几句他是代表皇帝陛下来送行的而实际上。也是受政府的委托尽量拖延中国人上船的时间。等待皇帝和总理以及新总参谋长冯?法尔肯海因将军紧急拿出一个决议来。

伦敦。白金汉宫。

一阵军礼往返。

“战争无奈却令人热血沸腾地爆了德国皇帝和人民理解大中华帝国的绝对中立立场。也能从各位先生们身上看到体会到中国人民与德国人民的友心

金碧辉煌的皇宫前。英国皇家禁卫骑兵团的27oo名官兵正身着盛装整齐地排列在皇宫前的广场上接受检阅。当然这支英国皇家的近卫军不是要求法国参战。8月的实战经验已经证明在机枪和射炮面前。华丽的骑兵曾经的军事精华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他们聚集在这里。更多的是遂行一些象征性的任务。

昨天。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宣布把自己的姓氏从带有德国痕迹的“科堡”。改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英国的“温莎”同时宣布辞去德国禁卫胸甲骑兵团名誉团长也撤消了德国皇帝他的表弟威廉二世在英国皇家禁卫骑兵团拥有的荣誉团长衔头。今天这个衔头将落到一位来自东方的年轻人头上。因此皇家禁卫骑兵团需要集合在这里向新的名誉团长致敬而英国王室的成员、贵族也需要在这里向一位年轻的行v潞亍?br/>

当然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质。

“先生们。”米勒在心里祈祷着奇迹快出现。眼前这些人走不得至少中国的上将先生走不得!”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陛下委托我。代表他本人以及皇室全体成员来给先生们送行而我本人也代表全德国的军人向先生们致敬!”

1914年9月13日法国北部埃纳战线上出现了协约国军队和德军拼命向英吉利海峡延伸战线想彼此从海岸方向迂回对方的战斗这样的战斗当然没有建设性的战术价值。相同的战术使用使得双方的战线拉长了从瑞、法、德三国边境开始一直到了海边。因此这场战役被形象地称为“奔向大海的埃纳之战”。

15日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大中华帝国派协约国总代表杨蕴春爵士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达成了三项协议。协议规定:英国将在1915年7月1日正式将香港交还给大中华帝国并承诺不没破坏、拆卸任何的经济、市政、教育、军营、港口……设施。中国承诺给愿意留在香港的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以国民平等待遇并将香港辟为自由港还给予英国人在香港免商业税的特殊待遇。同时中国政府无奈地用开放中东通道作为交换条件允许英军进驻巴士拉允许英国海军有限利用拉巴丹岛和法奥港口。最后一项协议是英国代表协约国家向中国订购了一大批战略物资包括步兵轻武器、粮食、军服、弹药、榴弹炮、药品……这些物资都将以黄金换取(因为英国人本身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平息倾向价值波动很大自然不会用于这么重要的巨额交易)。在中国人的坚持下英国只能联合协约国家尽量地用订购来满足中国的工业品生产能力从而达到不向德国人提供战略物资、民生物资的目的。

可惜协约国家没有想到中国的工业生产计划早已经在仓库里准备了一大批“富余”的物资。战争从爆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展现出对物资的巨大需求。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几乎耗尽了法国的炮弹储备而面对今后肯定会拖长的战争。法国就算让全国能够向军工转向的工厂都生产弹药也无法负担起实质上对协约国家的弹药供应。而英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1914年9月还没有完成战争状态的转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英国的疆域过于庞大……

九月底英国抽调了两个印度师和一个本土旅在约翰?尼克松爵士将军的率领下开赴中东。到1o月底在拉巴丹和法奥就聚集了将军麾下的一个军约三万人的军队。而土耳其军队则在与中国达成的5o公里经济区外以二万七千人对付英军。这个时候的土耳其军队不再是1912年的了得到中国的暗中就近军备支持。得到德国的支援和指挥在中东本土作战一向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土耳其军队现在可以在印度人面前显示威风了。当然这其中先得益于土耳其军队中有五千接受过中国人训练的部队。

相同的时间里。赵尔陆上将在拍林也没有闲着在送回大部分部下后。他在驻德大使阎宝森的协助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当然这些成果是德国人非常期待的。

德国皇帝假模假样地找到陆军上将抗议中国破坏绝对中立立场向英军让路的时候耿直的陆军上将显然非常恼火也非常的被动。因此在接下来的军事物资输送的谈判中。德国占了相当大的便宜这个资源匿乏的国家以比协约国便宜许多的价格得到了想要的物资。钢铁锭、重油、煤炭、粮食、化工原料、脂肪、茶叶、毛毯、甚至是干电池、肉食罐头、马料和一些如衣服纽扣、注射器、药品等等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这些东西显然让陆军上将很不耐烦只通过草率的协议就半卖半送地塞给了德国。德国人也非常“感激”地象供奉神仙一样供奉着上将和大使。当然也就不好意思让他的海牙代表在国际上闹些什么了。更没有对大中华帝国政府正式地提出什么抗议。

最主要的是德国人在陆军上将身上看到了中国加入同盟国的某种可能性他们当然愿意抱着这个希望去与中国将军打交道了。在德国人的眼睛里中国的政治性质更接近德国而不是象英国和法国一样所谓的民主。中国皇帝是军人。中国的将军们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士兵享受着良好的待遇这些跟德国都有些类似。这就是共同点有了共同点就好办事了。因此。德国政府拉着中国大使举行了正儿八经的政治谈判希望在谈判中摸出:用什么样的条件可以让中国放下架子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

谈判中来自法国在东方殖民地的一个消息让德国皇帝欣喜若狂……

他在腰上微微用力双腿夹稳了马肚。双手接过了军刀珍重地端详了一眼后向英国国王行了个举手礼。然后一摆缰绳让跨下的战马转向骑兵团。抽出军刀向27oo名英国军人行了个潇洒的持刀礼。

骑兵团团长科列尔伯爵立即出了“下马”的口令27oo人“呼啦”一声就下了马。肃立等候新任荣誉团长的检阅……

英国人都知道皇家禁卫骑兵团荣誉团长的衔头在以前只给两种人:一是皇储。二是王室的亲戚。某个欧洲大国的皇帝或者国王。如今这个衔头的转移实质上说明东方的皇室已经被看重“传统”的英国皇室视为对等的、重要的、有亲密关系的皇室。这个事件也就意味着乔治国王在号召英国人民抛开对东方人的陋见以兄弟般的姿态来和中国人交往。人种间的“差别”在这个时候被完全忽视轻视东方人的“西方情绪”被抛在脑后中国人的形象从1o年前拖着辫子的“猪锣”变成了完全对等的。强大的。只不过肤色有些差异的世界上的一等民族。

骑兵团绯红的上衣。黑色地镶着粗红边的长裤全身挂满了的授带和徽章骑着名贵的纯种苏格兰皇家马地秦关在几位将军地引导下“得得”地行到骑兵团队列前引来了一阵整齐的敬礼。

赵尔陆上将带着147名军事代表团成员聚集在德国基尔军港的码头上他们看着从地中海赶到波罗地海的帝国海军武昌号巡洋舰缓缓地靠拢了码头放下了栈桥。

跨下地战马是很聪明的。秦关只用轻轻地提了一下缰绳它就停了下来端端正正地站着就象雕塑一样站着。英国国王从另外一边也盛装骑马而来他的身后跟着熊皮帽部队(伊丽莎白火枪团)。国王在中国亲王的面前勒住了马。两人在相互敬礼后。一名将军捧着一把军刀上前来乔治五世微微在马上躬身弯腰接过了军刀后“刷”地抽了出来。整个骑兵团27oo人也同时“刷”地抽出了军刀声势端得有些大、壮观。

随着一声“礼毕!”的口令。国王也把军刀归了鞘双手捧着就在马上递给同样端坐马上的年轻“上校”(秦关穿地是英国皇家禁卫团上校军服)。

秦关突然感觉到背上热乎乎地可他不能在这个时候回头去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感觉。而实际上他心理很清楚从踏上英国地那一刻起就很清楚。封印在脑海深处的那个英国少女地形象在这里是无法遏止地时时出现牵引着他的注意力和心情。

旁边的米勒海军上将惊讶地看到中国军人们齐刷刷地向自己这个方向下行军礼忙含肚挺胸抬手还礼。心里却在着急地抱怨着该出现的人怎么还没出郑?br/>

整个八月是德国军队最光辉的一个月战场上捷报不断被修改后的《史里芬计划》成功实施在望德军统帅部以及皇帝本人都几乎看到了决战的成功实现。可是。英勇的军队在马恩河疲惫的停了下来被削弱了的左翼迂回部队没有足够的力量向巴黎动攻击。随后在法军突然有效起来的反击下第二集团军在距离巴黎仅仅11公里的地方后退了这一次后退是大踏步的全线后退直到贡比涅一线才稳定下来。当然这次后退证明了毛奇将军执拗地改变《史里芬计划》的错误性同时将军也应该为德国动战争和眼前的挫败负责。毕竟决的梦想在9月初就完全破灭了。只不过兴登堡元帅很理智地选择了9月3日公布坦嫩堡战役胜利的消息从而避免了德军上下被失败主义的情绪所笼罩而已。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