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第20章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得那么难5

  • 作者:索达吉堪布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07-04 10:34:54
  • 字数:12004字

关于这两首偈子的意义,从抉择空性的角度而言,第一偈的前两句是抉择见解,后两句讲修的光明;第二偈则分别讲行、果。

此外,对《六祖坛经》的解释,我觉得可以有不同方式。尤其是第二品,可从见、修、行、果,或基、道、果方面来讲。也就是说,结合中观的抉择方式来理解,可能更好。

问:动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吃了的话,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堪布答:佛在《涅槃经》中说:“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所以,五蕴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动物就有这样的生命,而植物,虽在外境的刺激下会产生某种反应,比如动摇、生长、死亡,但它并没有真实的五蕴。假如认为植物也有动物或人一样的生命,那佛在《楞严经》里说了,若许“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则堕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当然,念经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必须要深入经藏才能彻底明白。

堪布答:禅宗的这些比喻非常好。神秀大师所体会到的,六祖大师所悟入的,都通过比喻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方式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如莲花生大士师徒的对话,用类似的比喻也表达了如是见解。

同样,我们杀了动物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而砍一棵树的话,则不会堕入地狱,只是有轻微的过失。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教徒必须要学习佛法?原因也在这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吃肉也有过失,吃蔬菜也有过失”,对过失的轻重并没有分。这样的话,你偷金子也有过失,偷针也有过失,所有问题都一概而论的话,这是不合理的。

问:为什么念《心经》能遣除违缘?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对这两首偈子,您怎么看?

堪布答:《心经》所讲的是空性精华。我们之所以会遭遇恐怖、灾难、违缘等侵扰,根本在于对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倘若证悟了无我空性,断除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一切魔障就没有猖狂的余地了。

《心经》宣讲的是最殊胜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经》的加持力,内外密的一切违缘都能被遣荡无余。

所以,佛经中专门有《般若心经回遮仪轨》,里面就说了,往昔帝释天怎样祈祷《心经》,我们也如是祈祷的话,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都会化为乌有。

问: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经常在想,现在人们忙忙碌碌,如果对佛教的空性观能有所认识,那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如此痛苦挣扎。所以,很希望大家在面对生活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加持非常大的空性教理。

问:对凡夫俗子而言,我们无法看到前世后世,也无法看到天堂地狱,怎么知道它真实存在呢?如何来建立真正的因果信仰?

堪布答:建立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不仅仅是天堂地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黑洞等天文学的甚深领域,也不是我们肉眼的对境。但肉眼看不到的宇宙奥秘,可以天文学家的发现和理论作为根据。那么同样,佛教所讲的那些真理,完全是以佛的教证为依据,因为我们的肉眼所见非常有限。

以前霍金博士曾来北京作过演讲,但由于他的理论太玄奥,很多清华、北大的学子都没听懂,甚至有人提前退场。在他的发现中,宇宙不单单是原来的三维空间,而且还存在着多维空间,维数可扩展至十一维。这就说明,还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神秘领域存在。

包括爱迪生、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也都承认有天堂和地狱。

这一点,从他们的传记中就看得出来。

所以,诚如佛教因明的《释量论》中所说,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并不代表一定没有。尤其是有些比较甚深的领域,即使眼睛看不到,也可以通过推理得出它的存在。

问:在一些寺院的旅游景点,常有卖印《心经》的T恤,这些衣服可以穿吗?

堪布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过失。衣服是用来遮体取暖的,而佛菩萨及经咒是要恭敬顶戴的。佛陀说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将文字印成的《心经》穿在身上当装饰,可能只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这样做。

如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厂家为了赚钱,就琢磨现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将佛菩萨像、《心经》、咒轮等做成工艺品,或者印在衣服上。以前也有人供养我印《心经》的杯子、笔筒,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如果这种趋势不改,以后会不会将《心经》印在裤子上也不好说!

问:但穿上这种衣服,走在大街上,可以给看到的人种下善根。

堪布答:种善根可以用其他方法,这样做的话,弊大于利。而且,你穿这种衣服,发心是否完全为利他也不一定。

问:如果有这些衣服或工艺品,应该怎么处理?

堪布答:尽量供在佛堂上,不要自己用。

出家

问:出家人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但为什么济公活佛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堪布答:这句话的后面,济公和尚紧接着还说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肠过”的话,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辈大德,修行境界特别高时,肉和菜、酒和水对他完全没有差别。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后,酒可以变成水,从指尖流出来。同样,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的境界,喝酒、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但我们作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模仿。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经常断章取义,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领导,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别人去劝他时,他总拿这句话来搪塞。实际上,当他醉得人事不省时,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而是“酒肉”。

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最好不要说大话,你还没达到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切莫用这种话来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

逆境

问:您说心理学是一门教人幸福的学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很不幸,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二十多年来,我生活一直不顺利,很小的时候家庭变故,学业上从初中、高中之后,也是几经磨难才进入大学;现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过在大学谈一场恋爱,但截至目前,我追过五个女生,却没有一个愿意答应我。

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磨难”,但面对它,我没有想过自杀,也没有试过自杀,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可我心里一直都不快乐,觉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难道只为了经历这些磨难吗?只是为了受苦而来吗?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应该是我的因果报应,今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但我怎样才能在现世就得到一些好报,消除这些磨难给我的负面影响?

堪布答:你说心理学无法给你带来幸福,但荣格的心理学,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灵的内明学,如果你学了以后,肯定能逐渐找到幸福感;你说自己从小到大,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不如意,但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只不过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过,正如你刚才所说,你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毕竟有时候由于前世的业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比如,有些人成绩非常好,但往往在考试时不成功;有些人的人品不错,但常常被很多人误解;有些人社会关系很广,但仍然无法做一番事业。

业力就相当于一个大网,它广阔无边、遍及一切。如果你们懂得因果的道理,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难,就应该好好地忏悔,这样才能弥补前世所造的恶业。

当然,生活中的顺与不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你心态调整过来了,不顺就可以变成顺缘;但若心态不对的话,就算是顺缘,也可以变成违缘。比如有些人从小历经了各种打击,这种人生看似很苦,却可以让他的内心不断强大起来;有些人从小就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就有什么,生活无忧无虑,但到了社会上以后,特别特别脆弱,一丁点委屈也忍受不了。

因此,我们生命中的苦难,不一定都是不好。若能把它视为磨炼自己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有价值,将来也才会有出息。

放下

问:我之前也读过很多佛学故事,都说不管遇到什么事,要耐心忍受,然后放下、看淡。但我现在的问题是,可能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是放不下、看不开,这个怎么办呢?

堪布答:放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你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慢慢放得下来。

就像一个患有胆病的人,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可在病没有好之前,看到的一直是黄色。同样,你说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实际上这不叫懂,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如果你真的懂了,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执著、痛苦。

所以,理解和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通常是以包容别人而收场的,但对方往往不理解,反而认为我很傻,这样我就很郁闷。怎样才能在我包容别人与我不郁闷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

堪布答:这种现象在当今比较常见。包括有些人学儒教思想,懂礼貌的话,有些老师和学生就常欺负他。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对善良都带有蔑视态度,所以,极个别人行持善法、包容他人,不一定会受到认可。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抛弃自己的善良、包容。

藏地曾有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麦彭仁波切,他就说过:“纵然整个大地遍满恶人行持恶法,我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的行为,要如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清净。”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别人认为你很傻、很蠢,你也会觉得问心无愧。只有这样,不管你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将来才有一点希望。

问: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

堪布答: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在抱怨时,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一旦成功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这个特别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当这个事情成功了,都是别人的贡献;失败的时候,则是自己的过失。我们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当然,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著,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当自己特别执著时,肯定放不下来。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放下才会易如反掌。

问:现实社会中,我们因产生很多虚荣心、攀比心,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寻求自我、反观自我?

堪布答:现在的人们,虚荣心确实特别强,攀比心也很厉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的内心要想安宁,必须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否则,你就会盲目地追求金钱,内心无有止境,绝不会有快乐可言。

如今有个口号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实际上,“需求”

是满足不了的,人心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的话,想用物质来满足是很困难的。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质以外,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安宁。而若想做到这一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最完美、最究竟的答案。

问:佛陀当年正是看到众生的苦,为了想办法解决,才出家修行,最终成就了佛果。那我们学了佛以后,尽管也期望有一天能成佛,但现在的心力不像佛陀那么大。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遇到痛苦怎么办呢?

堪布答:经常遇到痛苦的话,容易生起出离心,把它变成一种成就的动力,这就叫将痛苦转为道用,此举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

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大德并不希望成天顺顺利利,否则,修行就没什么进步了。作为大乘修行人,一旦遇到敌人、生活中出现不顺,绝不会像世间人一样痛苦,而是像拾到了如意宝般开心,以此可检验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

犹如高明的医生,能将山上所有的草,都配成良药,同样,真正有修行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转为道用,变成解脱的一种助缘。

问:5年前我断了韧带,一直很痛苦,这几年没有敢运动。几个月前,我再做运动时,竟然又断了同一条韧带。为什么我这个身体这么弱,好像经常都有病,我该怎么解决呢?

堪布答:任何一种病,都要依靠中医或西医来治疗,这是佛教也很提倡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堪布答: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佛教的空性观都不受影响。

如果你真想培养佛教的空性观,我建议最好学习一下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论师的《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学了之后,你对万法皆空会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见解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问:作为一个世间人,怎么样将世间法与佛法圆融?

堪布答:严格来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许多相违之处,真正要做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世间后的很多东西。

这一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比如,我平时生病了,或者出现违缘了,就赶紧交钱请僧众念经。也许不信佛的人认为这是迷信,但我却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念了经以后,很多事情马上就有好转了。如同药本身有治病的功效一样,念经的话,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与自己清净的发心力,自然也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作用。

但若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作为一个在家人,也可以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每天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尽量念诵一些咒语、做一些观想。同时,无论接触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皆应以慈悲心来对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较淡,不要特别执著。这样以后,应该就能做到二者的圆融。

现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尽量兼顾,一方面自己的修行特别好,另一方面,依靠佛教的慈悲教义,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问:佛法有一个“空性”的概念,但现代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中,空性观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植物与动物完全一样,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包括有些学佛多年的人也分不清楚,这是相当遗憾的。按照佛教的观点,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杀一头牛有很大差别。杀牛是摧毁了有情的生命,这有极大过失;而割草的话,并没有杀生的过患。

有些人可能会说:“佛教里不是讲了吗,对动物不能损害,对草木也不能损害。”这种说法虽然是有,但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就像你去杀人和砍伐森林,尽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许,但定罪还是有天壤之别。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