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恐怖 >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第60章 多维度觉察自己

  • 作者:梦影3
  • 类型:恐怖
  • 更新:2021-07-04 06:48:07
  • 字数:7694字

如果母亲没有抱持住这份焦虑。甚至反而攻击婴儿,婴儿就会感觉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离破碎。例如,婴儿投射给妈妈的焦虑是10分,但妈妈自己的内心也是极度焦虑的,结果她的焦虑成了一个放大器,将这份焦虑放大到了50分,然后再反弹给婴儿。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咬了妈妈**一下,妈妈暴跳如雷。她扇了婴儿一耳光,甚至将婴儿重重地摔在地上。如此一来,婴儿自己的焦虑没有被抱持,反而可能面临着更大的焦虑。为了应对这种痛苦,他会形成“假自我”。所谓“假自我”。是婴儿在应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时形成的东西。

现在,糟糕的情形发生了,婴儿的本有感觉要埋藏起来,他还要花费巨大的努力去面对妈妈投射过来的痛苦,而围绕着妈妈的感受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即是假自我。简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婴儿自己为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妈妈为中心的。

觉察并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间之内的。第一度空间是它的宽广度,第二度空间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间则是它的时间。

觉察的宽度:注意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不愿意看到的。学习觉察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觉察到所有的宽广面,有没有将自己的觉察扩散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谈到每一个觉察,都包括洞察与觉醒。觉察像是一个探照灯,你照到哪里,它就会在那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

天力灵示:修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缺乏觉察者的存在,而究竟如何通过觉察,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这是今天开示的主题。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婴儿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认为母亲和世界与自己混然一体(这是成人的解释,婴儿其实并不理解有母亲和世界的存在),如果母亲足够好,婴儿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满足,并通过母亲的及时反应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亲的照料有太多不及时的时候,这时候婴儿就把“不及时来哺乳”的**视为坏客体,并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婴儿的焦虑,尚未有确定的理论解释从何而来,经常称之为死本能)通过击打、撕咬等攻击性行为投射给坏客体。这时候,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会抱持住婴儿的焦虑,将其化解。或者,至少是化解一部分,譬如婴儿投射给母亲的焦虑是10分,这也唤起了母亲的不满,但母亲因自己内心是充盈着爱的,这样的内心令她部分化解了这焦虑,等她再将自己的感受反弹给婴儿时,其焦虑已降到了2-3分。更理想的情形是。婴儿投射的是焦虑,但母亲经过自己的内心加工后,还给婴儿的是爱与包容,那么婴儿的内心就被转换了。

觉察的时间:日常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故事保留一只眼睛、一分能力。觉察第三度空间是时间,也就是说当你和外缘接触时,是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发生?我们称这种觉察为无间的觉察。

当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当下就能停下来看一看:“我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觉?他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质让我不舒服?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想要我做些什么?我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这样。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个发生、每一个外缘的刺激时,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只眼睛来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断地认定对方是一个讨厌的人,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事实。真正的事实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投射,它可能与你生命里的某一段经历有所关系。不论在吃饭、走路、睡觉、吵架时,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能随时与自己的内在发生在一起,就是无间的觉察。所以觉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觉察有宽广度、深度和间性。

可以说,假自我是一种妥协,实际上是对真自我的防御。

太多时候,我们对某些东西执著到可怕的份上,即使觉察到,也绝对不想改变,因为这些东西对自己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而是“我”,需要被抱持、被容纳的那部分!

妈妈的觉察:抱持婴儿的焦虑

为了逃避这种破碎的不存在感,假自我会有种种一大堆向外抓的执著行为。因当自我与外界接触,即向外投射时,有一个清晰的“我”。比如吃饭的我、看电影的我、写文章的我、购物的我等,这一连串的“我”组成一个看起来相对完整的“假自我”。

太多时候,我们对某些东西执著到可怕的份上,绝对不想改变,因为这些东西对自己而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而是“我”。

譬如,一个小学生非要穿名牌,因为“穿名牌的我”这个假自我看起来相当不错。也有很多时候,假自我并不怎么优越,但我们也会无比执著。因为这些不怎么优越的东西也是我,如果没有了它们我就得面对破碎的不存在感,所以我们一样会对其执著。

如果你开始往生命潜能觉察的领域里走。请试着不断开拓自己的宽广度,勇敢地去接触过去所避开、所没觉察到的部分,经历更深的地方,去觉察更深层、更深处的内在,从行为进入自己的思想、感觉、情绪、伤害、害怕与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价值体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时刻、每一个机会,去做无间的觉察。觉察是无法速成的,唯有下越多功夫,才能觉察的更广、更深的无间。觉察之后,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选择,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般。被自动化的反应所控制着。换句话说,我们将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捆绑你的,就是你的思想和情绪。虽然你有自己的预想,但在这些预想中,有可能会有关于失败的预想,或某种焦虑和担心的因素在其中。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进展。遇到问题是自然的,它在提醒我们要反观自己的内在,要调整好自己的内在秩序。实际上,事情的成败跟你的状态有关,而状态又跟你之前的准备和对情绪的调整有关。情绪对状态的影响很大。只有调整好了它,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展示出来,而事情也容易顺利进行。 要释放内在的阻力,首先要允许它存在,然后就是看着它。你能觉察到什么,你就是在释放它。如果你觉察到了自己的坏情绪,你就是在释放它;如果你觉察到了自己的好情绪,你也是在释放它。就是说,尽量不被情绪的好坏所掌控,那么你的心态就容易平稳,而且很踏实。在这之后的做事中,你就容易坦然的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

把痛苦向外投射,是在回避“不存在(或者被撕裂)”的根本性恐惧。当我们有责怪某个人或者外界环境还不够好的念头时,尚且有个“痛苦的假自我”存在。当尝试停止投射,单纯的向内看,这种感受是一生中最可怕的。漫无边际的不存在感,完全触碰不到自己,好像掉入无底深渊,此时很想去责怪爱人某某地方做得不够好,将痛苦投射出去,如同救命稻草会把我们从地狱中捞起。但事实是,一切向外的投射皆虚幻,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这样停驻,抱持这根本的痛苦,哪怕多一秒钟,就是进步。

根本的痛苦需要内在的抱持,是面对自己,也会产生最初的力量。痛苦时,不向外索取,单纯的向内看,面对自我,世界,顿时会清晰很多。

成年人的需要很难被抱持,特别是痛苦的时候,投射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功能。内在有一个痛苦产生,将其投射给别人,自己的痛苦就变成关系里中的痛苦,此时的我,是一个清晰的“冲突而痛苦的我”。尤其是幻想这个人应该抱持自己时(这个人经常是亲密伴侣或者某个权威人物),投射会越加激烈,发展成各种攻击行为。

极端的例子是电影《蝙蝠侠?暗黑骑士》中的小丑,不断升级对蝙蝠侠的攻击,他这样做的深层动力是幻想蝙蝠侠能抱持他,但蝙蝠侠并非佛陀,无法抱持小丑的行为,相反对小丑心生仇恨。

第七卷 第六十章 多维度觉察自己

婴儿可以渴望母亲抱持自己的攻击,而且经常会实现。但力量强大的成年人渴求别人抱持自己的攻击,这就是一种幻想,则经常造成人际关系的灾难。

觉察亲密关系中的抱持。在亲密关系里,童年没有得到抱持的痛苦,几乎势必会推动自己把对爱的渴求通过“否定、攻击对方”的形式展现。恋爱初期对方尚可接受,最后被攻击者真的感觉自己毫无价值、糟糕透顶,于是关系结束,但关系结束一定是攻击者最不愿接受的,就好像再一次遭受母亲的抛弃。

倒置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通过攻击孩子,渴望得到抱持。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妈妈曾经在电话里告诉她,说她妈妈每次打电话向她抱怨,都觉得她可能会否定她,结果是每次都没有否定她,只是中立地听她讲讲,有时候鼓励一下。她感受到从所未有的包容,非常感动。这种包容让这位心理咨询师的妈妈有底气,有勇气去逐步面对人生的真相。她始终坚定地告诉她妈妈,攻击不是爱, 她和她的妈妈是独立的个体,她不能为妈妈的感受负责任,但她是妈妈的女儿,她承认自己爱她的妈妈,所以会尽量抱持妈妈的攻击与痛苦的情绪。

尤其觉察是有选择的,我们经常选择去觉察自己想要觉察的东西,这样的方式也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称之为“强化”。觉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觉察那些我们平常避开、逃避的、不愿意看的。当然在那种觉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痛苦,但是没有一朵美丽的花不是开在痛苦的深渊里,觉察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我们要去觉察平常所避开、不愿意承认及面对的。

觉察的深度:行为→思维模式→感觉→情绪→伤害→恐惧→渴望→价值体系。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是深度。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是无限宽广而且无限的深。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当然也有很多人连自己的行为模式都没有觉察到。所以觉察要往深处去探索:首先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行为之下还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造成你的行为;在思想的下面还有所谓的感觉,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情绪,比情绪更深的地方有所谓的伤害,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惧,而比恐惧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与满足,而在其下还有我们的价值体系。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