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160章 刀下留人

  • 作者:叫天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3-12-07 23:25:33
  • 字数:10848字

随后,崇祯皇帝便开始论功行赏。

昌平之战,基本没大打,崇祯皇帝带头冲锋就结束了战事;随后的追击战中,是新归顺的降军出了大力,伤亡也最重。另外,能让这次战事如此顺利,还得益于偏师出征辽东。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以孔有德、耿仲明利用信息差背刺建虏,才得以打败锦州建虏,夺取海州。

但是,此时的崇祯皇帝,才不在意有没有文官会反对。想要拿他来刷声望的,他不介意教他们“后悔“两个字怎么写!

不过他估计,在他掀了桌子,破坏了他们原本熟悉的那套规矩,亮了屠刀之后,应该没什么文官敢来糊弄他了。

不过这种事情,要是换了以前,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换人的事情,绝对是有一堆文官会站出来喷。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这是和建虏媾和,有辱朝廷威望啥啥的。

想到这,他暗暗地警醒自己,提醒自己,以后的国策上,一定要多考虑普通百姓,唯有如此,才对得起自己穿越的这一次机会!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反而愣了下。

说真的,他一开始想的,其实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家小,却全然忘记了他们的手下,一起归顺朝廷的那三千将士,绝大部分应该也是在辽东有家小的!

在塔台下,绑着上万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不由得在心中检讨自己了。

君为轻,民为重,更不用说,自己在后世,其实就是属于民这个群体中的。后世的教育,也都是强调民这个群体。

此时,就听多铎又在问多尔衮道:“外面跪着的那些汉狗,还留着干什么,一并抓了便是!”

他迅速看完之后,不得不把奏章和明国的信都传给代善看。面对乱成一团的现场,他也没法当机立断,做出决断,最终,所有亲王贝勒都立刻回宫,商议这个事情。

就听多铎向多尔衮说道:“那些汉狗都已经抓起来了,一个都没漏,大概万人左右!”

为什么自己会忽视了这三千将士的家小呢?他们的处境,是和孔有德以及耿仲明一样的啊!他们也有家人,因为他们归顺朝廷,他们的家小肯定会被建虏报复!

对于朝廷,竟然会在意他们这些人,不用俘虏去炫耀赫赫武功,反而是来换他们?

就见那快马到了塔台前,立刻翻身下马跪地,同时从怀中取出一个盒子,双手呈上,同时大声喊道:“留守三屯营的大清勇士还有两百多活下来的,明国愿意用他们交换这些人!”

对于汉人到底该怎么处置,代善也是倾向于比较谨慎,而不是类似多铎这种对汉人喊打喊杀的。此时听到多尔衮问他的意见,他便点点头道:“你是摄政王,你说了算!”

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的投降,他们的家小自然要抓。作为和吴三桂关系密切的这些汉人,也有很多人要求抓了血祭。听到风声的这些人,就赶紧来请罪,一直跪在外面。

多尔衮考虑了一会,忽然问多铎道:“祖大寿人呢?”

后院大堂内,一名仆人匆匆入内禀告道:“老爷,少爷他们回来了!”

祖可法也是跟着恨声说道:“都是该死的吴三桂害的,这事只能怪他!”

那少女在呜呜呜地哭,而少年的嗓子已经沙哑,但还在喊着忠于大清,和他爹势不两立的话。

多尔衮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抚那些战死将士的家属,特别是满洲族人的那些。这是大清的根本,不让他们释放下心中的悲愤,后面的事情就有些难办。

真要把汉人都杀了,那辽东就绝难繁华起来,大清的国力也就不可能强大起来。

孔四贞也是抬头盯着那快马,非常震惊地低声说道:“是神仙,是神仙来了么?”

不就是死人没有活人重要,把活人救回来,那些人就会对这个皇帝死心塌地效忠么?

代善和多铎等人,在大殿内的,几乎有一半人是因为尼堪驻守三屯营,才让他们逃过了明军的阻击,得以逃回辽东。此时,代善等人,自然不会反对,就由着多尔衮把留守三屯营的那些人,都越级追封。

多尔衮用手指着他们,大声喝道:“今日先以背叛者的家小,血祭大清的亡魂。等到他日,孤必亲领大军把他们抓回来,再祭奠大清的忠魂……”

“不!”多尔衮听了,便立刻对他说道,“祖大寿和吴三桂是舅甥关系,且祖大寿第二次降了我大清之后一直称病不肯效力,其心可诛。就让外面的那些人去拿了祖大寿,由他们亲自动手血祭祖大寿。如此,既能对得起那些战死的族人,也能让这些人明白,唯有他们这样真心为大清效力的,才能免死,像祖大寿这种,大清必杀!”

如果没有吴三桂领关宁军入侵辽东之事,那肯定没这些人什么事。但是,随着吴三桂领关宁军攻打辽东,杀了好多大清军民,又把海州和周边的粮田全都破坏,这就引发了大清上下的愤怒。

大堂内的躺椅上,躺着一个头发胡子都已经半白的老人,听到声音,便睁开眼睛,同时坐了起来。

原本的话,多尔衮靠着自己的实力和多铎等人的支持,和代善等人妥协后处理完善了内部的关系。但是,这次入关的损失巨大,已经让很多人对他不满,权力的更替很容易再次发生,影响大清的稳定。

孔有德和耿仲明自然是认得这些俘虏的,立刻记下这些俘虏在建虏中的官职和姓名等,然后写了信,由蓟辽总督黎玉田过目之后,立刻送往辽东,实施换人的事情。

很自然的,崇政殿内又吵成了一团,各种想法的都有。

祖大寿见了,便开口说道:“你们是孔有德的子女?省点力气吧,砍头是一定的。除非……”

这话一说出口,所有听到的人都震惊了。当然,这个震惊也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吵到最后,崇政殿内各抒己见的人,谁也没法说服谁;而黄马褂又来禀告,说皇宫外面请愿的人很多,彼此意见不同,都已经在皇宫外打起来了。

他自己很明白,他是不可能再见到当今皇帝了。

祖大寿听了,缓缓地站了起来,然后一个个地看过去,忽然说道:“你们还看不出来么,大清这么多年来的气运,已经到头了。以前的时候,大清何曾有过如此大败?”

府县的文官,都从京师抽调。衙门底层的人手,则安排这次战事中受伤不能再上阵厮杀的将士充任。

换谁不换谁的,有的是扯皮的时候,也可能会让明国厌烦,最终这个换人的事情,就很可能不了了之。

可是,要说不处罚的话,那些被关宁军祸害的满洲族人就不答应。吴三桂领军逃回去了,那就要这些原本是关宁军的人付出代价。并且他们都表示,汉人就没有可靠的,统统杀了都不为过。这种说法,也有非常多人的拥护。

祖大寿听到这话,看到自己儿子和其他一些刽子手已经走上台来,他便闭上了眼睛,然后才道:“除非神仙下凡来救我们!”

残暴的明军?

呵呵,祖大寿心中有点想笑,真得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没想到,临死之前竟然能听到用残暴两字来形容朝廷官军!

一路上,心中喜悦之级,但是又不敢表现出来,就怕被建虏找麻烦。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着能逃离辽东的那一刻。

虽然阿济格已经战死,但是他还有多铎支持。关内的事情,他都和代善商量,要背锅,代善也要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实力依旧是很强的。

对此,多尔衮自然不会多问,反正抓起来也是要杀的。有万人左右来血祭那些战死的人,已经有足够的排场了。

文官方面,黎玉田升为蓟辽总督,杨廷麟升为兵部右侍郎。

对于那些驻守三屯营的建虏家属,本来都以为人已经死了,却没想到其实有可能活着,震惊之余就非常想知道,还活着的人到底是哪些人?

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家小当然是不能放过的,还有他们的手下,自然也不能放过。多铎说是万人左右,多尔衮便知道,他在抓这些汉人的时候已经杀了一些,要不然绝对不止万人的。

在他们想尽脑汁想要重振大清士气时,一群人闯入了祖府。

有的人认为,大清就是因为叛逆而战败,所以叛逆必须要惩处,如今暂时不能处罚叛逆本人,那就要拿他们的家小开刀,以震慑其他潜在的叛逆。

敲锣打鼓的,又是祭文什么的。

………………

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投降建虏又逃回去,然后又被建虏俘虏后归顺,但是一直被软禁在家的祖大寿。他抬头看了下这些熟悉的面孔,皱起眉头道:“们不是去请罪了么,为何气势汹汹来我这里?”

济尔哈朗怎么可能为这些叛逆家小求情,说真的,他有点想不明白。

然而,虽然多尔衮有所醒悟,但是不肯定地回答也不行了,便只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一时之间,这祭奠仪式的现场,立刻响起了嗡嗡嗡的声音,甚至不少人还很激动,得要现场的军卒极力维持秩序才行。

此时,他已没有办法,便只能按照大清皇帝的意思去办了。

……

那多尔衮也真得会玩话术,又把大清战败的原因,都归结到阿济格和明国皇帝单挑之事上,说真是因为这个单挑,才导致了大清一连串的败仗。如果没有单挑,只是堂堂正正打的话,明军肯定不是大清军队的对手。

多尔衮要是自己可以做主,他就不会请示皇帝了,于是,就听他立刻回奏道:“和明国换人一事,乃关系到国与国的关系,微臣虽为摄政王,但却不是大清皇帝。故此事还须陛下做出决断为好!”

还有人则不愿意,叛逆害死了他们的亲人,岂能让他们的家人活着回去,要杀!

杀人以泄愤,而后还要表功以鼓励。对于这些手段,多尔衮还是很熟悉的。

不过这是死后封爵,和活人不冲突,并且在这个背景下,重赏才能重新激励士气,因此,多尔衮便做出了这个决定。

随后,他和孔有德以及耿仲明的家属,一共八个人,先被押上了搭好的邢台。

这一次出征明国,是他力主的,又是摄政王之一,自然要负主要责任。

当然了,多尔衮肯定是不甘心他成为替罪羊,由此下台,交出摄政王的权力。

这个布木布泰,就是原本历史上孝庄文皇后,头衔是清初政治家,对于其中的厉害关系,自然是很清楚的。

总之,这个事情是同意,或者不同意,都很难!

最后,这一次入关的失利,还影响到了满洲族人的内部。

摄政王多尔衮,脸色阴沉,一看就知道,心情非常不好。

多铎听了,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提祖大寿,便回答道:“那老狗一直说生病在家,我去把他抓来?”

这可不只是汉人不再像以前一样依靠大清,还有大清这边有不少声音,要求清理军中汉人,把汉人贬为包衣,甚至是干脆杀了了事。

这一次入关之前,他们不是一直视朝廷官军为任由他们宰割的猪羊么!

变得还真快啊!

当他看清那探马时,又忽然一惊。因为他认识,这个快马是另外一个摄政王,在他回到盛京时便出镇辽阳的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亲卫统领。

于是,多尔衮便又奏道:“明国的名单中,其他人是微不足道,但是有要换祖大寿,此人乃明国总兵,不能和其他人等同……”

祖大寿都懒得听他这些官话,大清有此大败,至少几年内都难有反攻之力了!

他的注意力,反而被身边的少年少女给吸引了过去。

至于那些因为换人会心怀怨恨的,对布木布泰来说并不重要。因为等到顺治长大亲政的时候,至少要十年以后的事情,有的是机会和那些人搞好关系!

首先,这一次入关之后,大清将士再对阵明军,不会再有以前的心理优势,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发挥出十二分的战力。这个事情好像有点玄学,但是真的会影响到战事的胜利与否!

其次,那明国皇帝太过狡猾,竟然放过了孔有德等人,只是单独不放过建州女真,这让各族和大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隔阂。在这其中,以汉人为最。

代善从关内逃回辽东之后,身体一直不好。加上资格老,就有了议事赐座的荣耀。

听到这话,祖大寿忽然严厉了起来,冷声喝道:“你懂什么?”

大清本部的人口本来就很有限,全靠着掠夺生女真来充实本族人口。在大清国内,人口最多的,其实还是汉族。虽然原本的辽东汉人杀得差不多,但是每次入关的时候,都是一二十万地掠夺关内汉人人口来充实辽东的。

祖泽润看着他的背影,忽然说道:“爹,请恕孩儿不孝,须得把你绑上了才好出府门。”

很显然,她也不想死。

其他人都是附和,却没有人反对建虏的意思。

多尔衮在那歇斯底里的发誓,一定要让孔有德等人付出代价。然后话锋一转,祖大寿就听到了他自己的名字。

忽然,正在这时,就听到有快马疾驰而来的声音,随后有人大声用满语在大喊道:“刀下留人!”

此时的他,已经明白,不管他出什么难题,布木布泰是铁了心要结一个善缘,真是可恨自己把这好处送到了她手里。

而对祖大寿这样的人,同样是非常震惊,朝廷竟然要用俘虏来换他们这些人?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怎么可能呢?

大清国的所有亲王贝勒,基本上也都在。小皇帝还不懂事,虽然有太后在背后指点,可毕竟是太小了,更主要的还是多尔衮在主事。

要做到这事,也是很容易的,多尔衮自己肯定不会认罪,那就追究叛变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的罪责了。反正事实上也是,如果不是孔有德和耿仲明的背叛,关内的局势说不定就是另外一种了。

第162章刀下留人

这一路上,被押送的这万余人是强自按捺着心中喜悦。他们从断头台上被带走,就知道那“刀下留人”可能是成真的了。

这些人该是被大清认定不是很可靠的汉人,所以要他们来行刑以表忠心吧!

虽然他没想过当了摄政王之后要当真正的皇帝,可这女人这么早就收买人心为她儿子的将来铺路,他实在是心中不舒服!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皇帝做出了这个决定,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

孔有德和耿仲明见皇帝态度坚决,不由得非常感动,也不顾甲胄在身,先后双膝跪地,向崇祯皇帝磕头,同时激动地说道:“末将替三千将士叩谢陛下隆恩!”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