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情感 > 女主一心搞钱[八零]

第227章 第 227 章

  • 作者:清澜皓月
  • 类型:情感
  • 更新:2024-05-04 07:15:16
  • 字数:8202字

赵乾还是孩子嘛, 可以不算数的。

程岩和赵穆两口子把他夹在中间坐着就好。

今年过年还是母女俩一起过。

正月初一到林师长那里拜年, 再和秦柳一家走动、走动就作数了。

迁出户口的证明必须在一个月内办才有效。所以她临去北京前才回去办手续。

他们一行有七大一小, 程澜把谢师傅也叫上就圈了一桌。

程澜笑,“彼此彼此, 你们的生意应该也好多了啊。”

之前修路的时候两天才一趟班车, 收入应该是减半了。

程澜点的菜,八菜一汤, 五个荤菜。回头上来的时候小地主再买单就是了。

确实蛮舒服的,坐着都能打瞌睡了。

不过中午还是要在路上吃一顿。

程岩到成都这么久,整个人由内而外都有了变化。如今又在夜校上课。

赵穆自然也不敢落后,也在各方面共同进步着。

程岩倒是抓紧时间在政策强制执行前怀了个二胎正揣着。两口子想生个女儿。

谢师傅点头,“比修路的时候好多了。主要如今每天少耽搁三四个小时, 而且路上是坦途。这就很好了!”

去年是亏了八千,但连续30个月, 盈利还是有不少的。

之前修碎石路分过一次。但村民没拿到一分钱,都直接拿去修路了。

支书找他们俩说了说, 就说今年过年分一次。

大头还是留在账上, 他明年农忙过后想买水泥, 把碎石路打成水泥路。

程澜估计这里她还能拿到几千。

之前那三万,韩江波帮她在北京的房子附近买了三套小房子。

大小和她院子隔壁的几家差不多,都略大一些。是预备和他们置换的。

这次再凑几千,她就能再买一套小的。

再攒两月又是一套小的。

这样中间那个院子的232个平方就有机会完全归属她了。

她没有一房一房的去跟他们买。这样他们剩下的肯定会坐地起价。

一起谈比较好!谈妥了整体置换。换不了她再处理那些小房子。

但基本上韩江波单独沟通的结果,还是倾向于换的。

独门独户肯定比大家挤在一起好啊。

而且看到了程澜那边的院子,自己却住得这么局促,更不平衡了。

程澜对于能有机会再将232个平方收入囊中还是很高兴的。

昕姐对此还有些担心,“你买太多了会不会又被均贫富啊?”

一个人,420平。这在人均居住面积5平的当下真的是大户了。

程澜道:“邓政委不会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毁于一旦的。他说过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

程昕蹙眉,“你干嘛非得把那一个大院子买完才甘心啊?”

“心理学上说这个叫强迫症。到时候就亭台楼阁都有了。”

程昕当时想了想,“那要不我回头有了钱也再买一套?”

“出租的价格可不高,三十多年才回本。不如拿着做生意!除非房价要涨,不然不建议你再买。”

“那你买来你还租都不租呢。一个人也就住一间屋,你买那么大图什么啊?”

“不知道啊。我想着有那么一个大院子,我心头就舒坦。我也不是不租,我不会散的租给那些人住成大宅院而已。”

这次分钱,其实昕姐和杳杳也都有份的。

程澜问要不要帮她拿回来。

程昕想了一阵摇摇头,“不用了,他们要拿去就拿去吧。你别为了那点钱又添一桩麻烦事。反正领了猪肉、领了分红都是有记录的。回头他们就算去法院要求我履行赡养义务,也再拿不到钱了。这就抵了!”

既然程昕这么说了,程澜也就省一桩事。

她只是把昕姐七月要把户口转走的消息告诉了支书一声。

支书道:“转到成都么?这个程昕过得还挺好嘛。”

“转到北京。不但我在北京买房了,昕姐也买了一个小的。”

支书挑眉,“多小?”

“52平。”

支书道:“嗯,比筒子楼的单间强多了。多少钱?”

“10500。”

支书疑惑地道:“买了房就是北京人了?”

“有房子就可以落户。叔公你要不要买嘛?”

“我哪来的一万啊?你当万元户很简单啊?”支书说完自嘲一笑,“嗯,对你是不难。”

程昕能买得起他倒也没有太奇怪。

之前她在县城车站摆车摊就有百八十元一个月了。

去了成都,听说那个批发市场两三百号人吃饭。其中差不多有两百都在程昕开的餐馆吃。

那一个月赚的肯定比摆车摊强多了。

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攒下一万倒也不是不可能。

支书道:“看来这当个体户真挺不错啊。哎,你那里还要不要人?我大外孙女去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既然当个体户挺好的,我厚着脸皮帮她跟你讨个差使。”

程岩的变化村里人都看在眼底的。

程澜点头,“我给她安排一个活儿。嗯,让她到北京行不?”

支书说的显然不是小卖部,不然他自己都有办法安排。

好歹是个高中生呢,大小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

看来老头是真觉得干个体户还不错了。

支书道:“那当然太行了了。”

程澜点头,“那我上去的时候让她跟我一起走吧。”

如果是别人开口,程澜是不会这么好说话的。

但支书作为长辈一直都很照应她。

而且,她爸出生的时候如果不是二伯公和支书把她奶奶及时抬到镇上医院,搞不好难产之下就是一尸两命了。

她爷爷多年不着家,回来她爸爸都能打酱油了。

奶奶和爸爸平日里肯定也少不了同族人的照顾的。

二伯公已经不在了,他儿子也就是七伯家里她和小叔也都有所回报。

岩姐现在整个人看起来跟城里人一样了。

潇哥去年在小叔帮助下已经顺利考上了军大,这都读了一学期了。

就和小叔一个学校。

义务兵满一年就可以考军校了。他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重新再考的。

等军校安排的实习任务完成他就能回家过年。

岩姐这个是当年害她没书读的回报。

潇哥这个就算是回报二伯公,同时也算对七伯那个治保主任位置的赔偿。

所以支书叔公难得跟她开一次口,程澜便直接答应下来了。

他家这个表姐叫王千惠,让她去北京替自己监工好了。

总不能每次都麻烦方奶奶她们。

等置换下第二个院子再修复好,她差不多也到北京去了。到时候再看做点什么营生,把千惠姐用上就成了。

高中毕业生,好安排!

家里的房子这次是七伯母帮着收拾出来的。

吃年夜饭时七伯母道:“你别一个人回去住了,大过年的。等景南明天回来了再说。就住你岩姐从前那屋,我把床单、被套都换过了。”

程潇也道:“是啊,你要打电话给人拜年。回头我陪你回去,打完了再一起回来呗。”

程澜点点头,“好!”

七伯家没电视,依然是拿程澜的收音机在听着。

程澜准备这次就把这个收音机留给七伯了。

她下学期也没什么时间听。

七伯摆手,“不行、不行,我怎么能拿你这么贵重的东西?”

“我懒得带去北京,回头要买新的。”

说了一阵七伯终于答应收下。

吃过七伯母也不要程澜帮着收拾,让程潇陪着她回去打电话。

程潇打着电筒、穿着军大衣陪穿大红色羽绒服的程澜过去。

“澜澜,你这个衣服比军大衣还暖和么?我看你里头就穿了一件毛衣。”

“嗯,要暖和一些。主要是比较轻巧。我里头那件是羊绒衫,内蒙古产的正宗羊绒。”

程潇摸摸鼻子,“都比较贵吧?”

“你买给对象还算买给七伯母?”

程潇偷着在驻地附近处了个对象。

他现在还是义务兵阶段,按规矩是不能处对象的。

所以没敢公开。

但是刚才在饭桌上他和父母交代了,程澜在旁边听到的。

“我想买两件。”

军校的补助和津贴比义务兵的六块钱一个月高不少。他这四个月攒了好几十块了。

程澜道:“嗯,你的津贴和补助攒到夏天应该能买得起两件羽绒服和两件羊绒衫。”

程潇道:“那我还算买点更实惠的东西好了。”

打电话的时候,程澜先问了下程潇要不要给首长、军校老师打。

她打得多,可以让他先打。

程潇点头,“嗯,我打两个。”

当了两年的兵,又上了一学期军校。他在人情世故方面长进多了。

没办法,当兵的报国的心都是有的。但军营里同样有利益之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部队上提干、上军校这都是在竞争资源。

想在粥少僧多的环境下脱颖而出肯定不能是个憨的。

所以他一说陪自己过来打电话,程澜就明白他也要打了。

程潇拨通电话,分别给部队首长以及军校的老师打过去拜年。

等挂断后,他从兜里找出零钱丢进收费的盒子里,然后到旁边屋子去坐着等程澜。

程澜这才拿起话筒。她要给林爷爷、高爷爷、方奶奶打电话拜年。

嗯,也给高煜打一个吧。毕竟人家是驻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呢。

三位老人家那里都拜过年就挂了。

林爷爷和高爷爷那里都是儿孙满堂,方奶奶那儿也有高大伯和舒阿姨陪着。

只有高煜,一接通就听他道:“我在值班,今晚上尤其不能放松警惕。”

程澜道:“你吃团年饭了么?”

“吃了,驻地还是有安排的,吃的涮羊肉。冰天雪地的,也只有吃这个最暖和。当这个天气就算篝火晚会都不敢开。外头真的太冷了!”

虽然程澜觉得他有卖惨之嫌,但人家说得也是实话。

不过,“我听说英雄都流血不流泪。你怎么跟我认知里的英雄不大一样啊?”

今年小卖部会分红, 全村人按人头都有一份。她和小地主要回去参加。

毕竟是第三个年头了, 再不分点钱说不过去。

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攒着钱准备等回头分家了,在属于自家的宅基地上修房子。

谢师傅看吃得这么丰盛,笑着对程澜道:“看来你生意真是越做越大了。”

程昕母女自从79年4月离开程家村就再没回去过。

程澜道:“批发零售的生意你知道, 去年受修路影响很大。不过我还开了两个录像厅,那里的收入还比较稳定。”

两个录像厅一个月净入四千左右。

从去年五一还完债务又摊了三千的损失,再加上徐晓海那里的闲钱结账, 到现在半年她又赚了三万多了。

谢师傅乐呵呵的和程澜等人打招呼。

“程老板,生意兴隆啊!”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