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修真 > 超级连接体

第40章姊妹易嫁娶

  • 作者:作家gRkYIe
  • 类型:修真
  • 更新:2023-10-07 20:33:10
  • 字数:29928字

你便借了很多钱物,

给他们救助。

有时化成李枯,

有时又托生成燕儿,

由于红妩是两人尘世身的缘故,

因妻子生病,

送给三家父母,

让三家父母直夸好女婿。

因此打鱼人欠了你很多债务,

经常周济穷苦的人物。

有一个专门捉鳖的打渔人物,

还不清,

就经常送老鳖给你抵债物。

有一次,

你还乐善好施,

走到西湖岸边,

夜色已渐渐落幕。

只见一个喝醉的人物,

带着两三名童仆,

跌跌撞撞地迎面走过来,

张嘴喝问你是什么人物?

你见是个醉酒之徒,

不想搭理他,

就漫不经心地话语:

“还能是什么人物?

当然是走路的人物。”

这不是废话木?

那人生气了,

话语:

“难道就没有名呼?”

你急着赶路,

也不答话语,

径直走过去。

那人气到极度,

捉住你的衣袖,

不准走,

一股酒臭味扑面而入,

熏得你只想吐。

你拉扯不掉,

烦透,

反问语:

“你又是什么人物?”

那人蛮横地答复:

“我原本是杭州府旧知府,

你想何如?”

你没好气地话语:

“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知府,

真是笑话之举。

也幸亏是旧知府,

要是在职的知府,

还不得杀死走路的人物?”

那人彻底被激怒,

揪着你的衣领就想动手揍。

你高声喊呼:

“我马骥不是那么好欺负,

你打我瞅瞅。”

那人一听你说出马骥的名呼,

急忙松开手,

盯着你仔细瞅了瞅,

一躬到地头,

兴奋地话语:

“原来是恩公,

恕我酒醉眼拙,

没有认出,

得罪得罪!

莫怪吾,

莫怪吾!”

然后吩咐童仆,

先回去置办宴酒,

他则拉着你的手,

高低要你去喝酒。

你无奈,

也不好过于推辞,

只得跟着那人走。

也就几里路的光景,

到了一个小村落里头。

进到院落,

房舍精美豪华,

显然是富贵家族。

那人的酒,

已经醒得差不多了,

你这才问起他的名呼。

那人回复:

“说出来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实不相瞒,

我是钱塘江的八大王主。

刚才到西山青童那处,

喝醉了酒,

多有冒犯之处,

还请海涵大度。”

你得知他是妖怪,

见他没有恶意,

也不害怕畏惧,

和他攀谈交流。

不一会,

酒菜上桌,

两人对饮喝酒。

八大王喝酒很是豪爽,

连干几大杯酒。

你喝了两杯酒,

就推辞不胜酒力,

不再饮酒,

站起来要求歇宿。

八大王大笑着语:

“恩公,

你是不是担虑,

我喝多了发酒疯之举?”

你正是此意图,

见被说破,

不好意思地笑出。

八大王语:

“恩公不必担忧。

那些发酒疯的人物,

都说自己喝多了不记得清楚,

完全是骗人的词语。

正所谓酒醉心明亮透,

酒徒做出没有酒德的事务,

十有八九是故意之举,

只不过喝酒以后,

自制力差了些许,

借酒发泄罢喽。

不过,

你是我的恩人,

绝对不敢对你撒酒疯,

为何要拒绝吾?”

你只得坐下来,

正色话语:

“既然你知道酒,

能让人自制力差,

为何不少喝酒?”

八大王语:

“老夫当知府时候,

喝酒比现在猖狂更进一步。

自从触怒了玉帝,

被贬到岛屿上头,

这十多年度,

已经改了些许。

现如今年事已高,

不求进步,

故此酒瘾又犯喽。

既然先生诚恳劝谕,

我就听你的吩咐。”

这时候,

远处传来钟声,

八大王抓住你的手,

话语:

“时间不早喽,

为了报答恩公你的恩情,

我送你一样资物,

你满足心愿后,

一定要还给吾。”

说完,

从嘴里吐出一寸多高的小人,

掐开你的手臂,

把小人摁了进去。

只见皮肤愈合后,

凸起一个小疙瘩之物。

你惊问这是什么资物?

八大王笑而不语,

只是催促你快走。

你出了门口,

回头一瞅,

房屋不见踪处,

只见一只硕大的老鳖,

爬进了水里头。

你愣了许久,

暗自揣度,

莫非这八大王主,

见我有多位媳妇,

送我的是“鳖宝”之物?

从此以后,

你的眼睛变得特别亮透,

视力特别好,

但凡地上埋藏的金银宝珠,

无论多么深,

都能观瞅。

那些不认识的东西,

只要一看见,

就马上能说出它的名呼。

你在卧室的地里,

挖出几百吊钱物,

即便不动用戒指府,

手头也已逐渐宽绰。

过了几天,

有一家人出卖房屋,

你进去瞅了瞅,

发现地里头,

埋着无数成串的钱物,

就把房子买过来,

从此成为富主。

自从眼睛有了这种功能,

家里的金银宝珠,

越来越多,

几乎是应有尽有。

(二)

你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遇,

梦里头,

你变成了一个叫毛孺的放牛娃人物。

毛家以前也是名门大户,

不过后续,

家道逐渐败虚,

到了毛孺父亲这辈人物,

只能靠给大户人家放牛,

作为生活的源头。

当时,

县城有个姓张的大户,

在城外的东山南头,

买了一块新坟地域。

可没多久,

就常有怪事发生,

有人从坟地旁边经过,

经常听到墓中有怒骂声语:

“你们赶快躲开去,

不要总在这里玷污贵人的宅府。”

张大户听说这事务,

开始还不太相信,

毕竟这太过离谱。

不过没多久,

就接二连三地做怪梦,

梦里头,

一个白发老头,

对他劝语:

“你家的新坟地,

本是贵人毛公的墓土,

你为什么长久占据在这处?

赶紧搬走,

不然会有祸事上身躯。”

开始张大户,

还对梦中之事半信半疑虑,

可后来家里头,

还真发生了不吉利的事务。

有风水先生就劝谕,

还是把坟迁走。

于是张大户就听从劝告,

把自己家的坟迁走。

不久,

毛孺的父亲出去放牛,

走到张家原先的坟区,

忽遇天降大雨,

就跑到废弃的墓穴里避雨。

不料雨越下越大,

随后爆发了山洪,

洪水冲进坟墓,

毛孺的父亲被淹死在里头。

当时毛孺,

年纪还幼。

于是死了丈夫的毛母,

就去见张大户,

乞求给一小块地域,

掩埋丈夫。

张大户听说死在墓内的人姓毛,

十分惊异,

就到毛父淹死的地方察瞅,

发现毛父正好死在该放棺材的地域。

张大户联想起以前做的梦,

便让人把毛父葬在这个墓穴里头,

还嘱咐毛母,

带着儿子来自己家一趟,

有要事商量交流。

办完丧事,

毛母同儿子一块来张家致谢磕头。

张大户见毛孺,

长得聪明伶俐,

又帅气丽秀,

非常欢欣鼓舞。

由于张大户没有儿子,

只有两个闺女,

就决定把毛孺留在家里,

教他读书,

并把他当作自家的娃养育。

过了几年度,

又提出,

要把大闺女,

许给毛孺作媳妇。

毛母大惊,

不敢高攀,

怕儿媳妇受委屈。

张大户的媳妇语:

“放心,

亲家母。

我们也是看这孩子聪明,

将来必能出头,

况且我们说了,

将来就不会中途变故。

等孩子们长大后,

就给他们成亲嫁娶。”

前面说了,

张大户没有儿子,

只有两个闺女,

大闺女张素,

二闺女张柔,

两个闺女,

都生得十分美貌丽秀。

张大户,

后来曾经请算命先生算过,

自己的闺女,

将来会有一个嫁给大官干部,

能做一品诰命夫人,

他看毛孺聪明伶俐相貌不俗,

认定以后毛孺能成大器,

有大成就,

又有以前梦里头,

老者说的毛家是贵人的话语,

所以就当众宣布,

把大闺女张素,

嫁给毛孺。

如果以后毛孺能成大器,

有大成就,

自己家族,

也是光宗耀祖。

但张家的大闺女张素,

对毛家却极为看不起,

言词、神色里头,

常常流露出怨恨、羞愧的情绪,

偶尔有人提起这件婚事务,

她就将耳朵捂住。

还常对别人语:

“我就是死了,

也不会嫁给放牛人的儿子做媳妇。”

转眼到了定亲的日子,

家里张灯结彩准备停当,

准新郎毛孺,

也坐入酒席里头。

花轿停在门外头,

可这个张素,

还捂着脸面,

对墙壁泣哭。

催她梳妆上轿,

她也不肯去。

不多时候,

准新郎亲自来请行,

外面鼓乐齐奏,

可她还是披头散发地哭个不休。

张大户无奈只好让准女婿稍等候,

自己亲自去劝张素,

可张素,

哭着像没听见样模。

张大户大怒,

逼她上轿去。

不料张素,

更加嚎哭,

要寻死觅活,

闹个不休。

弄的张大户,

无可奈何随她去。

这时外面奴仆,

又来传话语:

“新郎要走!”

张大户急忙出来劝谕:

“还没打扮好,

请新郎再稍等候。”

又拖延了一会儿,

可张素,

还是始终不愿意上轿去。

这时二闺女张柔,

在旁很不满意姐姐的态度,

一直苦苦相劝语。

张素听得烦透,

就生气地话语:

“你这个小妮子,

也学着多嘴多舌妇,

要是愿许,

你嫁给他算了求。”

张柔生气地话语:

“咱爹当初,

并没有把我许给毛哥哥;

若把我许给毛哥哥,

何须姐姐劝语!”

张大户,

在一旁听到二闺女说话爽快,

就与她母亲暗地商量交流,

想用二闺女代替大闺女。

于是母亲就问二闺女:

“那个不孝顺的丫头,

不听话语,

让我们二老为难,

现在花轿就在外头,

如今想叫你代替姐姐出嫁,

闺女你愿意不?”

这个二闺女,

从小也经常与毛孺在一起玩游,

觉得毛孺,

人品学识都很优秀,

于是就痛快地话语:

“父母既然叫闺女去,

就是逃荒要饭也不推就。

况且,

怎么知道毛哥哥,

就会一辈子穷苦?”

父母听了她的话语,

十分欢欣鼓舞,

于是就用张素的嫁妆,

给张柔扮梳,

匆匆忙忙地打发她上轿离走。

本来毛孺,

就不喜欢嫌贫爱富的张素,

而对善良的张柔,

印象很好,

如今阴错阳差娶到了张柔,

自然也很高兴鼓舞。

(三)

张柔过了门后,

小两口相敬如宾,

融洽和睦。

唯一美中不足,

是张柔从小就头发稀疏,

稍微叫毛孺,

不满意之处。

不过后来,

毛孺渐渐听说了姐妹易嫁的事务,

从此更加感激她,

把她看作贴心知己好友。

过了不久,

毛孺考中了秀才,

去参加乡试,

路上经过一座酒楼住宿。

店主人在前一天夜里头,

梦见神仙对他语:

“明天有个叫毛孺的解元人物,

来你酒楼,

日后他会从危难中将你解救。”

于是店主人从早晨起来,

就专门留心察看来往客流。

结果见到一个书生气度不凡,

一问名呼,

居然真的姓毛名孺。

店主人大喜,

忙备了一桌丰盛的佳肴美酒,

也不要钱物,

并特地把梦里吉兆告诉了毛孺。

毛孺听了大喜,

暗想着:

如果得中第一名举人,

自己媳妇头发稀疏,

恐怕被贵人讥笑老土,

富贵之后,

应再纳个小妾媳妇。

然而录取榜文公布之后,

毛孺却名落孙山,

未能取得功名利禄。

看到榜上无名呼,

毛孺锐气全无,

觉得十分丧沮。

心中也很愧羞,

觉得没脸再见店主人物,

于是便绕道回了家府。

到家之后,

张柔听说毛孺考试落空,

没有责备恼怒,

而是继续鼓励他下次再考,

再谋前途。

看到媳妇并不嫌弃己躯,

毛孺想起当时要换妻纳妾的思绪,

心中十分愧羞。

一晃过了三年度,

毛孺苦读之后又去赴试,

又路过那家酒楼,

店主人仍像象上次那样热情招呼。

毛孺惭愧地话语:

“你的话那次没应验,

实在对不起你那一番诚意心绪。”

店主人语:

“后来神人又与我托梦,

秀才是因为暗想要换媳妇,

所以被除名落榜喽。”

毛孺听了,

又心惊惧,

又后悔愧羞。

店主人语:

“秀才应当自爱,

终究会作解元的人物。”

果然不久发榜,

毛孺考中了第一名举人。

神奇的是,

从此张柔的头发也长起来了,

发髻油亮黑乌,

更增添了她的美丽靓秀。

夫妻二人大喜,

从此更加恩爱如初。

花开两朵,

咱们再说说张家大闺女张素,

张素自从哭闹悔婚后,

没多久,

就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富户。

可哪曾想,

她丈夫是个懒惰的浪荡公子,

整日不务正业,

西逛东游,

吃喝嫖赌,

没几年家境就渐渐衰败下去,

最后连家产也卖光全无,

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喽。

后来听说妹妹张柔,

做了举人的媳妇,

张素越发感到愧疚。

有时和妹妹在路上相遇,

就赶紧躲开离去。

不久,

张素的丈夫,

酒后失足,

跌落死去,

从此家里头,

更加破落下去。

而毛孺后来又考中进士,

而且高中榜首。

张素听说候,

刻骨般恨自己,

气恼地削发当了尼姑。

到后来毛孺官做到宰相职务,

回家乡省亲时候,

穷困潦倒的张素,

就打发自己的弟子,

去毛府去拜问,

盼望着能得到点什么资助。

弟子来到毛府,

毛夫人张柔,

听说是姐姐张素的弟子来访,

临走时候,

就赠了许多绫罗绸缎衣物,

并把一百两银子裹在里头。

弟子并不清楚,

拿回去交给师傅,

张素见只有绸缎衣物,

并无银物,

大失所望,

生气地话语:

“给我点金钱,

还可买点柴米做食物,

这些东西给我有什么用处?”

于是又让弟子送了回去。

见东西被退回,

毛孺和夫人很疑惑,

打开一看银子还在里头,

就明白退回来的意图。

毛孺拿出银子笑着话语:

“你师傅,

连一百两银子都承受不住,

哪有福分嫁给我做媳妇!”

随即拿了五十两银子,

给弟子语:

“带回去,

作你师傅的生活支出。

多了,

怕她福分薄,

承受不住。”

弟子回去,

如实禀复,

张素听后默默不语,

叹息不休。

想想自己的一生劳碌,

常常正反颠倒,

美的恶的,

追求什么和躲避什么,

哪里做对了事务!

嫌贫爱富,

谁家能富贵长久?

从此,

张素闭门苦修,

再也不去与毛家联络交流。

说个题外遇,

后来那家店主,

果真因为牵扯一桩人命案子,

被捕入狱,

而毛孺则不忘前情,

为店主奔走,

最后店主才被免罪释放出狱。

(四)

你醒来后,

发现自己正躺在灵隐寺里头。

你打算出门走走,

却发现了很多书生人物,

也碰到了熟人物,

王平子,

这位你在青丘书院的同窗好友。

你走上前去,

打招呼:

“你是王平子不?”

“你是马骥?”

你们都点点头。

你们很快就紧紧握手。

“你咋来的杭州?”

你问语。

“我是来参加乡试的书生人物。”

你听后点点头,

心里嘀咕,

怪不得这么多书生人物。

王平子也在灵隐寺里头,

赁了一间房子居住。

由于你上次已经考取举人,

而且还是榜首,

不用再参加乡试,

因此你很是闲悠。

灵隐寺里头,

在你们的前头,

就来了一位余杭县的秀才人物,

和你们作邻居。

王平子递上自己的名帖,

要求与你相见会晤。

但遭到了余杭生的冷遇。

早晨或傍晚你们与他相遇,

余杭生也表现得很是傲慢之举。

王平子很恼怒,

他这种狂妄的样模,

就打消了与他交往的念头。

一天,

有一位少年到灵隐寺游览,

穿着白色的衣服,

头戴一顶白色的帽子,

望去很有点不凡的气度。

你和王平子来到少年跟前,

与他交流。

少年言谈诙谐,

横生妙趣。

王平子和你从心里头,

对这位少年感到佩服,

问起他的乡里门第,

他说:“家住登州府,

姓宋名玉。”

于是乎,

王平子叫老仆拿座位来,

三人相对谈论畅叙。

恰巧余杭生从这里经过,

你们三人就都起来,

给余杭生让座叙旧。

余杭生居然坐了上座,

一点不谦虚,

又问宋生语:

“你也是到杭州府,

来参加乡试的不?”

宋生回答语:

“不是。

我是一个才能低下的人物,

没有腾达的志趣。”

又问语:

“你是哪一省的人物?”

宋生就告诉他家住SD省地区。

余杭生语:

“竟然没有进取功名之心府,

足见你是很高明的人物。

山东和山西,

没有一个通晓文字的人物。”

宋生答复:

“北方通晓文字的人物,

确实很少,

但是不通晓的人物,

未必是吾;

南方通晓文字的人物,

确实很多,

然而通晓者未必是你这号人物。”

说完就鼓掌,

王平子跟你,

与他一唱一和,

因而哄堂大笑,

后仰前俯。

余杭生很是愧疚,

气呼呼,

眉毛倒竖,

捋起衣袖,

大叫大囔语:

“你们敢当面出八股题木,

比试一下否?”

宋生不在意地看着别的区域,

微笑着语:

“这有什么不敢之处?”

余杭生便急忙回到寓所,

拿出一本《论语》,

交给王平子,

让他出题目。

王平子随手把书一翻,

指着语:

“‘阙党童子将命’。”

余杭生站起身躯,

寻找笔墨和纸等物。

宋生拉住他语:

“不用写了,

随便用口说出,

就可以喽。

我的破题,

已经作出:

‘于宾客往来之地,

而见一无所知之人焉。’”

王平子与你捧腹,

哈哈大笑不休。

余杭生愤怒:

“你是完全不会作文章的人物,

只会骂人物,

是个什么样的人喽!”

王平子尽力为他两人调解,

请另找一道好题目。

又翻出一个题目,

语:

“‘殷有三仁焉’”。

宋生立刻答语: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夫一者何也?

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

何必同处?”

余杭生一听,

便不作了,

站起来语:

“你这个人,

也算稍有点才华气度。”

接着就走。

王平子和你因为这事务,

就更加尊敬宋玉。

一天,

王平子特邀宋生到自已的寓所里头,

你们谈了好久。

王平子拿出自已所写的全部文著,

向宋生请教学术。

宋玉看得很快,

一会儿就看完了上百篇文著。

然后语:

“你写文章的功底很深厚,

然而在你下笔为文时候,

没有一个必定追求的念头,

而只是存有,

一种侥幸取得成功的心绪。

这样,

你的文章就落到下等里去。”

接着取出,

已看过的文著,

一一给王平子解释清楚。

王平子很是鼓舞,

以老师之礼序,

来对待宋玉。

让厨房里的人物,

用蔗糖做水饺伺候。

宋生吃了水饺,

很香甜,

语:

“我平生还未吃过这样甜美的水饺,

请你改日再做一次,

给我一饱口福。”

这以后,

你们三人的感情更加合投。

宋生三五天必来一次你们的住处,

而王平子必做水饺,

给他一饱口福。

余杭生偶而相遇,

虽然谈的不多,

但傲慢的气度,

大大减少喽。

一天,

余杭生把自己写的文著,

拿来给宋生瞅。

宋生见上面圈圈点点极多,

还有不少赞美之词语。

看了一遍,

就放在桌子上头,

一句话也不说出。

余杭生怀疑宋生未阅读,

再次向他请教传授。

宋生说已经看完喽。

余杭生又怀疑宋生看不懂文著。

宋生语:

“这有什么难懂之处?

只是不好罢了,

不好评语!”

余杭生又语:

“你只看了圈圈点点和赞语,

怎知不好,

何故?”

宋生便背诵他的文著,

好像早已读熟。

一面背诵,

一面指出文章的毛病之处。

余杭生很是局促,

浃背汗流,

没有说话就离去。

过了一会儿,

宋生离去,

余杭生进了屋,

坚决要看王平子的文著。

王平子不给观瞅。

他硬是搜出王平子的文著,

看到上面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备注,

嘲笑语:

“这真像水饺食物!”

王平子本来性格质朴,

不善于说话交流,

这一来,

只能是含羞地听着他话语。

你却打抱不平:

“你写的文著,

连水饺都不如。”

第二天,

宋生又来了,

王平子诉说了昨天的事务。

宋生非常气愤地话语:

“我以为‘南人不复反矣’,

这卑鄙的小人物,

竟敢这样对你欺负!

有机会,

我一定要替你报复!”

王平子极力劝语,

说对人不要过分刻薄侮辱。

宋生听了点点头。

考试结束后,

王平子把试卷拿出,

请宋生过目,

宋生十分欣赏,

好评十足。

(五)

一天,

你们三偶然走进大殿玩游,

看到一个瞎和尚,

正坐在走廊里头,

摆着药摊,

行医卖药物。

宋生惊讶地话语:

“这是一位奇人物!

他最懂得文著,

不可不向他请教传授。”

就让王平子回到寓所去,

把文章取出。

王平子回到寓所,

正遇到余杭生,

就与他一同前来此处。

王平子走到和尚跟前,

称他师傅。

那和尚以为他是来求医救助,

便问他患的是什么病由。

王平子说是来请教传授,

写文章的理谱。

瞎和尚笑语:

“是谁多嘴多舌啊?

我没有眼睛,

怎能评论文著?”

王平子请他用耳朵代替眼睛,

自已来念给他听,

请他评语。

瞎和尚语:

“三场的文著,

有二千多言,

谁能耐着性子,

花那么多时间听下去?

不如把文章烧了,

让我用鼻子闻一闻就可以喽。”

王平子遵从他的吩咐。

每烧一篇文著,

那和尚就闻一闻,

点点头:

“你是初次仿效几位大名家的笔触,

学得虽然不十分像模,

也做到近似度,

我刚才是用脾领受。”

王平子问语:

“这样的文章能考中不?”

和尚答语:

“也能中举。”

余杭生听了,

不十分相信,

先把古代名家的文著,

烧了一篇试试身手。

瞎和尚用鼻子闻一闻语:

“妙啊!

这篇文章我是用心领受。

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的手笔,

怎么能写这么优秀!”

余杭生大为惊讶,

便开始烧自己的文著。

那瞎和尚语:

“刚才领教了一篇,

尚未体会到全部妙处,

为什么忽然另换一个人的文著?”

余杭生假意语:

“朋友的文著,

只是那一篇,

这篇才是我写就。”

和尚闻了闻余下的纸灰,

不住的咳嗽,

话语:

“不要再烧喽,

实在咽不下去,

现在勉强咽到胸膈;

再烧,

我就要呕吐。”

余杭生非常惭愧地退出去。

过了几天,

乡试发榜了,

余杭生竟然中举;

王平子反名落孙山,

没有选入。

宋生和王平子还有你这小主,

跑到瞎和尚那儿将之告诉,

瞎和尚便叹了口气语:

“我虽然瞎了眼睛,

但并没有瞎了鼻子,

那些考试官员干部,

简直连鼻子也瞎了去!”

一会儿,

余杭生来了,

得意洋洋地说出:

“瞎和尚,

你也吃了人家的水饺木?

现在究竟何如?”

瞎和尚笑语:

“我只是谈论文著,

并不与你论命运前途。

你不妨把考官们的文著,

各取一篇用火烧掉,

我就知道谁是你的师傅。”

余杭生、王平子与你一同搜索,

只找到了八九个人的文著。

余杭生与:

“如闻错,

拿什么惩处?”

那和尚气愤地语:

“把我的瞎眼睛剜出!”

余杭生烧了起来,

于是乎。

每烧一篇文著,

瞎和尚都说不是;

烧到第六篇文著,

和尚忽然对着墙壁,

大呕大吐,

而且放屁如雷呼,

人们都笑语。

瞎和尚擦了擦眼眸,

对余杭生语:

“这才是你真正的老师傅!

起初我不清楚,

骤然一闻,

鼻子和肚皮都受了刺激,

膀胱里也容纳不下,

直接从肛门里放出来!”

余杭生大怒,

要走,

并语:

“明天我还来看你,

你别后悔、别后悔喽!”

过了两三天,

他却未来,

到他寓所一瞅,

已经搬走。

这才知道,

他正是那位考官的门徒。

宋生安慰王平子语:

“凡是我们读书的人物,

不应该怨别人,

应当严格约束己躯。

不埋怨别人,

道德可以更高度;

严格约束自己,

学问就会越来越深厚。

当前的不得意,

固然是运气不优;

但平心而语,

文章不是已经写得很好了不?

今后只要加油,

天下总有不瞎的人物。”

王平子听了,

肃然起敬,

更为佩服。

又听说第二年度,

还要举行一次乡试,

就不回家去,

留在杭州,

以便向他求教传授。

宋生对王平子语:

“杭城柴米太贵了,

但你不要有后顾之忧,

屋后有个地窖洞窟,

埋着许多银物,

可以掘出来用途。”

并告诉他埋在什么地区。

王平子谢语:

“宋朝的窦仪和范仲淹,

虽然很穷苦,

却非常廉洁自律。

现在我尚能自给自足,

哪敢玷污自己的名誉?”

一天,

王平子醉后歇休,

他的仆人和厨师,

便偷偷地去挖掘金窖洞窟。

王平子忽然醒来,

发觉屋后有声语,

偷偷出去一瞅,

银子都堆在地上喽。

他们见事情败露,

都吓得跪在地上头。

正要呵斥他们,

发现一些金酒杯上刻着字句,

仔细一瞅,

都是祖父的名呼。

原来王平子的祖父,

曾在南方做干部,

入杭州后,

住在这地区。

后来得急病死去,

这些银钱正是老祖,

所留下来的财富。

王平子大喜,

一称,

共八百余两左右。

(六)

第二天,

王平子与你告诉宋生,

并拿出金杯给他瞅,

想与他平分财富。

宋生坚决推辞不就。

王平子又拿了一百两银物,

送给瞎和尚,

瞎和尚已离去。

此后几个月,

王平子越发刻苦读书。

考期又到了,

宋生语:

“这次如果再考不中,

那真的是命运之路!”

谁知,

王平子竟因违犯考场规矩,

被取消了考试的资格待遇。

王平子还没有什么怨语,

宋玉却大哭,

王平子反而安慰起宋玉。

他语:

“上天嫉妒吾,

让我潦倒困苦,

一辈子,

今又连累了好友,

真是命路,

真是命路!”

王平子语:

“世间凡事物,

本来都有定数。

像宋先生本无意将功名求取,

我考不中,

当然与你的命运毫无关系喽。”

他擦着眼泪语:

“我早就想对你讲述,

实在是怕你惊怪恼怒,

我并非是世上活着的人物,

而是一个飘泊无定的游魂鬼族。

我年轻时候,

很有些才名,

却一直不得志趣,

连连落第不入。

一气之下到了杭州,

希望得到一位知音好友,

把我的著作传下去。

谁知,

明朝末年时候,

竟死于战乱里头。

这样一年一年度,

到处飘泊晃悠,

幸亏遇到你这位好友,

相知相爱,

所以我想极力帮助;

让好朋友,

得以实现我自己的愿宿。

谁知今天,

我们在文场上的命途,

是如此的不幸,

谁又能无动于衷,

放到一边去。”

王平子也感动得掉下眼泪,

问语:

“为什么一直被埋没下去?”

他语:

“去年地府府主有命令宣布,

让孔老夫子及阎罗王包拯,

核查历劫的鬼魂,

上等的在官署中备用,

其余转生人世里头。

我的名字已被录取,

之所以未去,

因为我想看到你考中后的乐趣。

现在我们只好告别离去!”

王平子问他考的是什么职务,

他语:

“梓潼府里头,

缺一名司文郎,

暂时叫一个耳聋的书僮代理职务,

这就是文运颠倒的缘由。

万一侥幸得到这个职务,

一定要将学术得以发扬光大,

更加优秀。”

第二天,

宋生高高兴兴地来到你们的住处,

话语:

“我的愿望实现喽。

孔夫子让我做一篇《性道论》文著,

看完后,

非常高兴,

说我可以做司文郎干部。

阎罗王包拯,

一查生死簿,

要以我说话无约束,

为罪名,

不录用吾;

地府府主说经过跟我多日的沟通交流,

认为我是本心淳朴,

话语不拘束,

乃是无心之举,

可以宽恕。

孔老夫子也极力争取,

才保住这个职务。

我拜谢叩头。

孔老夫子又把我叫到案前,

嘱咐我语:

‘现在地府府主和我,

因为怜惜你的才能学术,

才选拔你充任这个清高的重要职务。

你要改过自新,

认真做事务,

不要再犯以前的错误!’

由此可清楚,

地府对于道德,

比文学更为看重进一步。

你一定是品行尚未修行优秀,

今后只要积累善行之举,

不要懈怠就可以喽。”

(七)

王平子又问语:

“果真如此,

那么,

那个余杭生的德行,

又何如?”

他语:

“不清楚。

地府赏罚分明,

毫无错误,

就是前几天时候,

我们看到的那个瞎和尚,

也是一个鬼族。

他是前朝的名家干部,

只因生前抛弃的字纸太多太离谱,

罚他做瞎子以示惩处。

他想借替人医病救助,

来赎以前的罪误,

所以他常来热闹地区。”

王平子命人准备酒菜食物。

宋生语:

“不必喽。

终年打扰你,

剩的时间不多余,

再为我准备些水饺食物,

就足够。”

王平子非常难过,

一点也不想吃下去,

让他自己在那儿一饱口福。

你这位地府府主,

自然清楚这些事务,

吃得很是闲悠。

而宋玉,

一会的工夫,

就吃了三碗,

捧着肚皮语:

“这一顿饭菜食物,

可以三天不饿肚。

我这样做,

乃是表示不忘你待我的好处。

从前我吃你的水饺,

都埋在屋后,

已经变成蘑菇。

采集下来,

藏起来做药物,

小儿吃了,

可以变得更聪明优秀。”

王平子问宋玉,

以后什么时候再相聚,

宋生语:

“既然做了干部,

就应该避开嫌疑之举。”

又问语:

“如果到文昌帝君庙里祭奠,

能达到你那儿不?”

宋玉回复:

“这都没有什么好处!

九天太远了,

只要你洁身自好,

多多积善积福,

自有地府的人通报禀复,

那么,

我是一定会清楚。”

说完,

向王平子和你告别后,

就不见踪处。

王平子到屋后一瞅,

果然长着许多紫色的菌球。

采集下来,

藏在罐里头。

旁边有新土坟突出,

宋生吃的水饺好像都在那处。

王平子跟你告别,

回家后,

更加刻苦读书。

一天夜里头,

梦见宋玉乘着车轱辘,

上面张着伞盖来了,

并语:

“你从前因为发了点怒,

误杀了一个婢女,

在福禄簿上头,

被削去了官职、功名、利禄,

如今你的德行,

已经把你的罪行赎掉喽。

但是你的命太薄了,

还是没有做官的希图。”

这一年度,

王平子参加杭州府乡试,

考取了举人物;

第二年度,

又考中进士人物。

王平子从此以后,

也不图进取。

有两个儿子,

其中一个生来很笨,

脑袋迟钝,

王平子给他吃了那些蘑菇,

就很聪明优秀。

后续,

因为别的事情到南京地区,

巧而遇到余杭生,

也到南京办事务。

谈到阔别之情,

很是谦虚,

然而已是斑白满头。

你到李枯家探望岳父母,

吃完务饭回府,

打渔人送来一只非常大的老鳖,

你见它额头上长着白点之物,

(一)

很是奇特,

就把它放生归去。

这一天,

在两家走走。

而你也拿出了很多的礼物,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