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其他 > 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五百零八章 令人脊背发寒的故事

  • 作者:张围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4-02-01 01:26:32
  • 字数:10070字

大唐与薛延陀的战事正式开始了,李绩带着大军过了白道川,已经进军漠北,朝野上下都在等着这次的军报。

除了武将议论文人们也在议论这次战事,还有人悄声笑谈红楼的故事。

许敬宗又是感觉一阵牙疼,娘的!还有过节。

张尚书啊,张尚书!你这安排的都是什么事情呀。

王玄策脚步停下,“想起来了,当初某家揍了一个吐蕃使者,还是你们外交院的人带着官兵将某家拿下了。”

这也造就了这等彪悍的风气。

就算是面对比自己官阶更高的文官,这些武人们也是站得笔直。

大唐武人风气豪迈,除了对自己所属的将领毕恭毕敬,他们不会卖文官多少面子。

张阳写过的书籍中,唯有红楼的名声最响亮。

下面的人心高气傲,上面的武将也会护着。

从早朝上武将与文官之间争端不断就可以看得出,大唐的文武两方打架动手常常有之。

文人们都说红楼此书败坏礼制。

可骂声即便再多,就算是被列为禁书,长久时间以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大家不会大鸣大放地拿出来看,可在私底下也会悄悄传阅,看到书中的悲惨的人,身在大观园身不由己。

武将与文官不和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尤其是闲来无事看一看,消磨时光。

正翻看着,唐观翻到最后两页,脚步便停下了,看到了聊斋两字,并且看着其中的故事,神情犯痴,迈不开脚步。

时隔三年,张阳竟然又开始写故事了。

唐观一时间喜极而泣,仰天长啸,“张尚书,当世大才!”

很快两则聊斋的故事传遍了长安城,这是张阳时隔三年再一次写出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红楼不同,只是短短两篇,看得人们意犹未尽,这种怪志故事读书人并不喜欢。

可坊间的闲散人士爱看,这种猎奇的故事最是让人津津乐道。

此刻的骊山,张阳实在是受不了媳妇的软磨硬泡,“我写就是了。”

李玥铺开纸张,研磨准备好,“夫君可以写了。”

张阳痛苦地扶着额头,“我就知道你喜欢这一类故事。”

李玥倒上一碗茶水温柔的笑着。

爱情故事对女孩子是最有杀伤力的。

只不过聊斋的故事中藏着诸多讽刺,张阳执笔开始书写陆判的故事,随着手中的笔将文字一列列书写下来。

陆判的故事也随之呈现在眼前。

写完一个故事,李玥仔细看着,她的神情凝重,朱尔旦与陆判官之间的故事看起来好似没什么。

但一想到朱尔旦的妻子,李玥极为揪心,“好沉重的一篇故事。”

“陵阳陆公犹存乎?尚有灵焉否也?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读着荒诞,可是读之为何如此揪心沉重。”李玥放下纸张,神色凝重地说着。

换了个心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故事的起初是美好的,可是之后的美人首开始,整个故事就充满了压抑与揪心。

李玥不想再看第二遍,这个故事仿佛是一根刺会扎进人心中。

即便是看过一次,往后数年都难以忘记。

张阳安抚着她的背,试图安抚她的心绪,“这就是蒲松龄的故事,他的故事后劲很大,也让人铭记。”

李玥低垂着眼眉,“我还想看。”

闻言,张阳突然笑了,“当年我老师评价过,蒲松龄的聊斋就像是红楼,讲的是满纸荒唐言,说得一把辛酸泪。”

李玥深吸一口气,整理自己的心绪,“夫君接着写,我给夫君磨墨。”

夫妻俩相对而坐,张阳再次执笔,开始撰写故事。

窦女,巧娘,海公子的故事一篇篇写下来。

夫妻俩直到夜深了,这才休息。

大唐不缺奇闻异事,但很少有编撰成册的,聊斋这种书籍来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一方面可以给骊山的印刷业添砖加瓦,还能加大书籍的传播力度。

等到老印刷厂彻底关了之后,按照新的流水线工序,印刷的效率又能提升好几倍。

牛闯为了应付这些复杂的图纸,恶补各项学问,他们将弹簧装入一个个的木匣子中,利用弹簧的伸缩性让原本压制工序与印刷流程方便许多。

如此一来不用人使力,将活字印刷用的方块放入一个个模板中,只要下压印刷,模板就可以随着弹簧,弹起。

还有纺织厂用上了弹簧之后,可以让原本的流水线轻便。

上官仪笑道:“这是张尚书历经半年画出来的图纸,又有了半年来做实验,又是铸造弹簧也花了数月时间,先是提高锻铁的工艺,再用三个月才造出了弹簧。”

李世民瞧着图纸再问道:“此图,你们骊山的工匠都能看懂?”

反正天可汗不会说自己看不懂,一张张图纸太过复杂,简直不是人能看的。

上官仪看向一旁忙碌的牛闯,以往的工坊多是木制,而现在加入了许多铁器。

许多零件也更加精细了。

整个骊山的铸铁和工厂是分不开的。

铁匠坊的铸造技术,造就了现在新式的流水线,而牛闯所带的这些工匠也很辛苦,他们的工作强度已经是极限。

当年他们建房子的技术早就用不上了,换来的反而是杠杆原理和诸多力的应用,甚至还涉及了数术的应用。

一个个精细的尺寸都要经过计算,比如说根据杆与轴之间的距离,就需要用到三角数术的运算。

这方面还要时常去过问魏王殿下。

这些技术早就已经超过了牛闯他们原本能掌握的知识天花板,他们这半年也一直都在恶补这方面的学问。

就是恶补,没日没夜的学,想要跟上也很吃力。

牛闯是个执拗的人,他不想失去在骊山的地位,用魏王殿下的话来说,他需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才能稳坐骊山技术的领头人。

张尚书何许人也,这些技术就连宫中的工匠都未曾掌握过,尤其是力学,数术,物理这些知识融合之后,所制造出来的流水线与之前的流水线相比是天差地别。

这才是骊山工厂真正的模样。

李世民走入还在建设的工厂中,“这个轮车是做什么用的?”

上官仪解释道:“陛下,摇动一旁的把手试试。”

依言,他摇动把手,巨大的轮子开始转起来,一排排的针开始转动。

上官仪解释道:“这些排针是用来将丝线拉直的,陛下请看当排线转动,它们整齐一排压到此处的弹簧,就可以驱动下一个轮子,如此一来我们就节省了换线的人力。”

李世民打量这个工厂,现在这里还没有正式使用,不过这新式的器械多是铁器与木质框架拼凑而成。

“倒是巧思。”李世民点头道,“朕听张阳说过,他的父母当年也是做五金活的工人,也算是手艺人,他自小就能帮着他父母靠手艺谋生,想来他有这种手艺倒也不奇怪,算是子承父业了。”

上官仪笑道:“子承父业,也是孝道本就是身为人子应该的。”

“你听说过五金手艺吗?”

“下官也从未听说过。”上官仪解释道:“陛下,臣以为所谓五金涉猎广泛,以如今张尚书所展现的这些无非就是铸造工艺,或许是他的家乡话,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这番话很是中肯,李世民点头赞同。

“若是学得五金铸造术,以县侯的水平,徒手可以造出诸多事物,无论在何地这种技术都能用来谋生。”

“五金铸造术?”李世民笑道:“好名字。”

离开还显凌乱的工厂,眼前是忙碌的骊山村民。

这里的村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各个郡县向往,看着这个小村子,李世民突然笑了,这不就是朕一直以来追求的盛世之景?

“朕之前看不起弹簧这个不起眼事物,想来是朕短见。”

“当人们使用铆钉之后改变许多建造术,弹簧也是同理。”

现在李世民算是理解了,张阳苦心孤诣要提高铁器的铸造水平,生产力离不开技术的提升。

一个小小的弹簧,就能将骊山的生产力再上一个台阶,匪夷所思。

“以你的估算,现在骊山的生产可以提高到什么程度?”

上官仪回道:“至少是老工厂的三成,而且老工厂多是木制,已用三年,简单的木制结构容易磨损,需要时常替换部件用着也麻烦,就像是一个老人家,已不堪重负了。”

皇帝走到远处,一眼看尽七座正在新建设的工坊,这都是于社稷有利的建设!

李世民的眼神火热,这就是张阳费尽心力,养出来的成果,这些成果都将是朕的。

朕早晚要将这些全部收为己用。

朕的大唐要富强。

从神情上掩藏住对这里的火热觊觎之心,李世民板着脸与上官仪嘱咐,“好好建设此地,若此地有失不仅仅是张阳会问罪你们,朕也会问罪你们。”

“喏。”

骊山要抓紧建设,张阳也忙着建自己的新家,应付朝中的事情,新家的建设进度耽误了许多。

白天在骊山上建房子,晚上便给媳妇写故事。

这便是张阳这些天以来的生活

李玥将聊斋的十数篇故事分成上下两册,让婶婶带到了印刷坊,印刷出来送入长安城。

聊斋的故事中处处带着讽刺,中原的读书人刻苦,他们半辈子都在读书,读了这么多的书,肯定也能看出其中的讽刺意味。

这便是蒲松龄的厉害之处,也是聊斋能够传世的原因,讲最荒诞的故事,写的是让人脊背冒汗的人心。

皇帝在骊山,有了好东西自然第一时间会送来,不论在哪里这个天可汗都充分使用他作为皇帝的特权。

李世民得到了印刷出来的第一册聊斋,他正仔细看着。

皇帝在骊山避暑,除了偶尔要应付国事,闲来看看聊斋也成了平时的消遣。

李世民在骊山避暑的日子很悠闲,他还能看着骊山的工厂一步步扩建心情很美丽。

但看着眼前这册聊斋荒诞的故事,李世民怎么都笑不出来,“以他的年纪,他的阅历,怎么能写出这等故事?”

长孙皇后拿着下半卷看完后感慨道:“确实是荒诞又引人深思。”

“这些原本就是坊间的故事吗?”

“妾身以为这些故事光怪陆离,可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出自坊间才会带有烟火气。”

“故事不是胡诌的,讲的也都是寻常人的故事。”李世民放手足的册子,莫不是真如岑文本所言的那般?

一本红楼就足够让各世家大族面红耳赤了。

李世民的脸上带着讥讽的笑容,“清河崔氏嫁娶女子皆是按照祖制,一篇梁祝让崔家的老祖宗跳脚大骂,要将此书全部收来焚烧。”

张阳这人倒是有意思,用一个故事将世家的丑恶尽数写出,让天下士子争论不休。

列为禁书又如何?依旧挡不住这些故事扬名天下。

故事讽刺,不忍直视,李世民却很喜欢,“朕倒是希望张阳多写一些,往后朕的江山大唐的史书上,就可以写下张阳这个狂徒著书讽人的大作。”

“写完了西厢之后,张阳便停笔不再写,时隔三年他再次动笔,写得便是这些讽刺故事。”长孙皇后忧心道:“妾身担心张阳处在风口浪尖……”

自从红楼与梁祝,西厢三卷奇书出世之后,唐观便成了张阳的头号书粉。

但凡骊山出书,他都不会错过。

每每看到这些大家都会扼腕叹息。

一册书写尽了人间冷暖,和人心险恶。

“老夫乃礼部侍郎许敬宗,执掌外交院。”

就当大家以为这一类的书,至此一册再也不会有这般,尖锐讽刺世家的书出现,以为张阳就此不会再著书。

而骊山卖出来的书也都是记录一些闲杂事。

这天,唐观闲来无事买了一卷骊山的书籍,本想着这一次这记录关中闲杂事的杂志会写一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心中犯难,许敬宗只好先停下脚步,改天换个方式去见他,既然是尚书的安排,以后就算是要挟,威逼利诱,绑也要绑到外交院。

朝中武人杀才心中都有傲气,所谓上行下效,武将们一个个都挺直腰杆,下面的将领士卒也都是这般。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