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宣王挽周

12大周为何分封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5-03 09:02:48
  • 字数:9818字

与夏商相比起来,我大周的天子不仅与诸侯血浓于水,是天下的共主,与诸侯族长,更是阻止诸侯之间彼此攻伐,使天下有序的的阀门。

因为只要有天子在,天下的诸侯就不必担心被其他诸侯吞并,而可以放心大胆的与外部的戎狄作战开疆。

"夏商的诸侯,名义上是天子分封,实则不过夏商的天子,用武力逼迫地方上的君主承认了他们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逼迫这些诸侯们为天子缴纳贡赋丶随军征战。

而天子,也不过是承认了地方上那些自立为君的邦国而已。

"这,孤倒未曾细想,请太史令为孤解惑”。

诸侯受困于蛮夷,天子高举王命,诸侯八方来援,同舟共济,共攘蛮夷。

是以,天子之于诸侯,一无恩德,二无血亲,三无礼法。

上下有仇而无恩,故夏亡时虽诸侯三千,商亡时有诸侯八百,却并不以天子为君,与这些诸侯而言,他们只在乎保住自己的国家社稷,天子?他们并不在乎?

这也是为什么?大周立国至今,各方诸侯与天子的血缘已远,但仍然都愿服从天子的原因,也是一个"利”字!

故商汤伐夏,武王伐商,只要能灭掉其王,便一切好说。

而我大周不然,我大周的分封,乃以王族子孙为诸侯,往于四方战于蛮荒,变夷为夏。天子居上,以周礼宗法约束诸侯,不使诸侯之间同室操戈,而是齐心伐夷。

……

概括而言,夏商的统治模式,更加类似于武林的武林盟主,之前地方上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根基,天子只不过是承认了他们的存在,给了个名正言顺的名号而已。

西周的诸侯则更类似于脱产于母公司的子公司,而且这个公司还属于拥有着浓厚家族文化与家族企业那一种。

因为头上的天子,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利啊!

周厉王若有所思的反复琢磨着这一句。

天子若想与诸侯相安无事,除了要保证天子的绝对威严外,还必须要找到外部的矛盾,因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啊!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诸侯也罢,天子也好,对于国土的渴望都是欲壑难填。

百里之君想要千里之国,千里之君,欲拥万里之土,万里之君又图雄霸环宇图。

西周的分封制,最后之所以会完蛋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诸侯们找不到可以供他们开阔疆土的外人,而作为诸侯之间仲裁者的天子,又失去了仲裁的能力。

所以,以大欺小,以强吞弱,同出一脉的诸侯们进入黑暗森林模式,开始吞并自己人了。

……

3月20,大朝,周厉王宣丰镐中的卿大夫,于明堂议政。

大朝,五日一次,(要是每天上一回朝,那就别干活了),大朝一般都是由各部门的主要官员向天子禀报一下,这段时间以来的主要国家状况。

当然,如果正好碰上有什么大事需要大家一块商议的话,也会在大朝上进行讨论。不过在大朝会之前,一般情况下,天子会将要讨论的事情通知给各个主要大臣,毕竟能够值得天子和群臣共议的大事,总是要善加斟酌,不能指望临床一拍脑门,就拿出个主意来。

此次大朝,要商议的自然就是毛公二策。

对于毛公想要借南国之师,平定噩人的想法,朝上的公卿大夫们倒都没什么意见,地方上的诸侯,有为天子征战的义务。天子要找几个打手,诸侯们自然是当仁不让。

至于人选,在毛公的上奏里,特别表扬了一下,主动出军帮助殷八师的曾侯,虽然没有明言,但毛公的意思,大家倒也能猜的出来:曾国可以来承担这个工程。

(对于西周乃至春秋的诸侯而言,拿到天子的授权后,实际上就等于承担了一项类包工头项目,曾国可以毫无顾虑地对噩人开战,名正言顺的将噩人的土地变为自己的国土,将噩人变为自己的奴隶。当然,这一切都是你得能打赢。)

曾国,这个对于后世人而言,极为陌生的名字,还有另外一个更为人知的称呼,“随国”,所谓所谓随侯珠丶和氏璧,也算是给这个国家刷了几分存在感。

曾国的先祖并非大周王族,而是赫赫有名的南宫子,就是封神演义中散宜生的好搭档南宫适。

里,他就是个打酱油的货色,但在没那些神鬼妖魔的时空里,他可是西周重臣文王四友,根据《国语·晋语》记载:“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周文王的兄弟,即东丶西二虢公,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

南宫适待奉周文王丶周武王两代天子,为大周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南宫适虽然没能够像姜子牙一般,得到统帅一方诸侯的方伯之权,但却也是侯爵!封于江汉,并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后,成为西周在江汉诸国中极为重要的存在!

《左传》:“汉水之东随为大”!

汉水之西就是楚人,也就是说,曾国一度和处人分庭抗礼。

根正苗红功臣之后,开国侯爵,汉东老大。

似乎曾国是承担这个工程的最佳人选,但问题是他不姓姬啊!

对于异姓,哪怕是与王族世代通好的姜姓一族,姬姓贵族都有着极为浓厚的排斥心理。(可以理解,总有刁民想害朕,几乎是所有皇族的通病)。

这点,身为成王的外公,太公望就是一个典型。西周建立后,太公望就一直被排斥出中央决策圈,甚至被一脚踢到东海之滨,远离中央王畿,虽与周公召公二人,并称三公,可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地方当个土霸主。

就这,王族还不放心,在齐国家门后封了一个纪侯,通往中原的大道上又设了一个鲁国,一个挡前门,一个拉后腿,锁死了齐国东出中原的通道。也真算是用心良苦了。

而一旦齐国有了挑战周天子权威的能力,周夷王毫不留情,把齐国国君给烹了不说,更是不惜亲自下场,带头破坏周礼的宗法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将其哀公的兄弟胡公推上君位。

由此,直接引发了此后齐国近百年的公族内乱,开启了齐国的玄武门模式。大哥齐哀公丶二哥齐胡公与三弟献公,三人的后代,为了君位之争大打出手,上演了一场百年恩仇大戏。

哀公同母少弟山觉得二哥能当的我就当不得?于是与自己党徒,带领营丘人袭击杀死胡公,自立为齐君,就是献公。

献公上台,全部驱逐胡公诸子,并借机把首都从薄姑迁到临淄。但齐国并没有安生,之前被赶出国都的胡公诸子,一直在暗处磨刀霍霍。

等到献公的孙子厉公继位。胡公之子又返回齐国,攻杀厉公。但令人无语的是,胡公之子也死了!

厉公之子赤为齐君,就是文公,又是一波大清洗,斩掉七十多个攻杀厉公的公族。(自从周夷王这一番折腾之后,姜齐公族,直到被田氏取代,几乎代代都有公族相残之事。)

周怡王不惜背上骂名,目的是什么?就是铁了心的告诉齐国,放小心点,否则老子整死你!

所以,对于虽是功臣之后,但却与王族之间的关系更为疏远的曾国,公卿们都是有些排斥的。

但问题是,朝堂上这帮封地都在关中的诸侯公卿们,指望他们去收拾噩人也不靠谱呀。

一是江汉之地,目前人能住的地方,基本都已经封了诸侯,剩下的一些零碎,也不足以支撑一个诸侯国的开销。指望这些在关中呆的好好的诸侯迁国,实在没人愿意。

二是哪怕周天的和这些诸侯愿意,可是兜里的资金(人)也不够啊!

西周初年能够两次大规模分封的缘因是什么?

答案:得到了足够多的俘虏!

一次牧野之战后,俘获了商朝都城的数十万殷人与奴隶。

另一次平定武庚之乱后,又获得了不少殷人战俘。

对于这些规模空前的俘虏,当时的西周挺纠结的,

全杀了吧?太可惜。(当年武周武王问姜太公,该如何处理这些俘虏,姜太公表示:全杀了吧!杀了干净,但是被周公旦给拦了下来,还由此出了个成语叫爱屋及乌。)

都留着吧,不放心。(后来武庚带着商朝遗民叛乱,给西周确实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于是,索性就交给了王族和功臣,让他们带着这些俘虏去蛮荒之地讨生活,能成功活下来,那就开启新生活,死了也死外边,别给大周找麻烦。(这个倒是跟近代欧洲,把流放者扔到澳大利亚和北美洲,有异曲同工之妙,活下来就算赚到,死了也干净)

可现在的大周境内基本都是顺民,把这些顺民扔到蛮荒之地赌运气,先不说他们愿意不愿意,就算他们愿意,他们的主子贵族们也不愿意实在太浪费了,关中也缺人呐!

不听话的战俘送出去赌运气就赌运气吧,毕竟那玩意弄不好,还要反咬你一口。

可都驯服了的狗,还送出去,简直就是可耻的犯罪!

一句话,现在的大周,没有再在蛮荒之地分封诸侯的动力了。

最终,召公拿出了一个和稀泥的方案,曾国负责噩人之事可以,但不能吃独食!必须由王族出身,并且担任过天子六卿的应国,与曾国共襄盛举!

此外,听说曾侯的世子南仲在此次战争中表现不错,救援得力,所以征南仲入朝,担任虎贲卫士,服(充)侍(当)天(人)子(质)。

对于这个处理结果,周厉王想了想,在当下这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于是通过拍板。

接下来,对于毛公建议在洛阳以南王畿之内,分封几个诸侯,以屏雒邑的建议,公卿们的讨论就颇为激烈了。

江汉之地是没什么发展空间的,即使有,也还要从头垦荒太慢了,可是洛阳南部那可是好地方呀!

当地的戎人,实际上早就在周人以往上百年的交道有中,开始向农耕民族转化了,(否则,之前那位倒霉的首领,也写不出那么有水平的诗),有现成的农田和道路,也有了较为粗糙的城邑,虽说和周人自己营造的肯定有所差距,但只要稍加努力个十几年,一定就又是一片好风景。

但还不如等朝堂上的公卿们开始割蛋糕,周厉王就拿出了之前早已准备好的方案。

以毛公迁国于洛南,申国丶东虢公各出一支,于洛南受封。

申国,是现在西周在关中西部防线最重要的诸侯,给予洛南一片封地,既是分化申姜公族,削弱其力,也算是奖励丶安抚,况且王后又刚产下了王子,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未来的太子了,扶持一下自己的娘家人,这个倒也可以理解。

西周确实反对外戚干政,但可不反对外戚为自己娘家人出头。要知道,虽说在西周初年,姜子牙和他的儿子并没能因外戚的身份成为西周的中枢大佬。

可是当时周成王的3000虎贲禁卫军,却一直都在姜子牙的后人中手中。

东虢本就靠近洛阳,熟悉当地的情况,分出一支镇守洛南来也算是方便。

只是毛公作为关中的畿内诸侯,迁国到洛南之地,这个其实多少有点亏本,毕竟洛南之地确实要比那些尚未开发的蛮夷之地好,可是比起毛国经营了上百多年的熟地来,终究还是有些不足。

对于天子这独断专行的任命,公卿们虽有些不满,但也确实找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看天子这架势,如果有谁提出异议的话,那么估计就得跟毛公换一下,迁国搬家了。

讲真的,搬家好麻烦呀,尤其是对于这些西周的诸侯们,数以万计的民众,多年积累下来的粮食布匹,还有到了新封国之后还要重新给民众划分土地,修建城市房屋等等等等。

搬家这么麻烦,就闭嘴吧

当然,也不是没人没意见,比如说司徒召公就有些忧虑,:"启禀天子,这申国与东虢得一分国是好事。

只是对于毛公而言,迁国事关重大,不仅可能有伤君臣之义,而且也会造成关中人口流失,请天子三思。”

但周厉王对此只是摆了摆手,含笑道:“司徒所言多虑了,之前孤已经询问过毛公,毛公为我大周栋梁,心忧国事,对迁国之事并无异议。

至于质疑关中人口流失,周厉王有些不太在乎的指着殿下群臣笑道:“关中诸侯数十,难道少一毛国,便要崩溃了不成?司徒多虑了"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外御其侮,外御其侮,”

对于前者的模式,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天生就存在着冲突,因为天子并不能够给诸侯带来什么好处,却反而要诸侯承担责任。

至于大周的模式,送走了太史令的周厉王,不由得小声唱起了《棠棣》:

"敢问天子,夏商皆有诸侯,而我大周的诸侯又与其有何不同?”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天下没有一套推而行之的规矩,诸侯与诸侯之间,天子与诸侯之间,虽有君臣之名,却无君臣之实,相互攻伐,彼此恶斗。

诸侯内政,天子放任自由,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天子亦不干涉,如商灭葛丶昆吾。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