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崇祯慑寰宇,不用黑科技

第四十三章 急选报.袁崇焕专刊

  • 作者:迷糊绿林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4-22 22:58:33
  • 字数:5710字

知道明代印刷的《急选报》的原件实物都留存到现代,图书馆里有收藏。

按尹韵公的考证,这《急选报》是民间私人报房选取朝廷公文里有销路的内容,雕版印刷的邸报增刊。

又请熟悉辽东军事的东海鹤放道人写文评点,刻印出来。

名为《急选报.袁崇焕专刊》,先印出一万份

汪汝淳紧急雇佣一批雕版刻手,把天启年间袁崇焕的各本奏疏,以及袁崇焕和王之臣、阎鸣泰等人争辩事项的相关奏疏都集中起来。

朱由检曾读过现代学者尹韵公写的考据文章。

其实即便汪汝淳不向朱由检请示,他刻印这袁崇焕专刊,也没什么事情。

晚明时期,商人私自刻印贩卖邸报,以此谋利,已经很常见。

如今袁崇焕刚刚被抓,这事情是朝野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

“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不顾缓急。当事大臣,利害所关,何不力禁?”

这《急选报》又是明代邸报一种类似于增刊的形式。

汪汝淳抓住这个热点,发行袁崇焕专刊,不仅可以纠正舆论。

从商业谋利的角度来说,也是完全合算的。

他给这份专刊定价纹银两钱。www.medabc.com.cn 江南文学网

万历时期的于慎行就曾经说报房商人为了盈利,刻印贩卖记载军国机密的邸报,抱怨朝廷为什么不禁止?

汪汝淳又多雇了一些印工,短时间内就加印了两万份,送往各地销售。

总共三万份急选报专刊,销售额有六千两银子。

扣除成本一千两,获利五千两。

这份专刊里把袁崇焕的奏疏收集起来,前后对照。

在重点的地方,浓墨加粗,黑点加圈。

把袁崇焕空言吹嘘、前后矛盾、低能寡谋的原形暴露无遗。

汪汝淳生怕下层平民读不懂奏疏,不能了解。

又请了一批说书先生,在大小茶馆酒楼,详加解说。

这一日汪汝淳经过一个四面敞开的简易酒棚,听到里面正在讨论袁崇焕之事,便进去听了一下。

只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布袍少年正哭丧着脸道:

“照你们这么说,这袁崇焕就是一个只会吹牛的草包了?”

旁边一个满脸络腮胡,筋肉虬结,却头戴阳明巾,文士打扮的壮汉冷笑道:

“要说他是草包,未免也有辱草包两字。若草包而能自知,害处有限。草包而不自知,那就贻害无穷了。这袁崇焕说他是毒包,或者近之。”

布袍少年似乎过去对袁崇焕颇为崇拜,听见壮汉这么说,脸愈发哭丧,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似乎就要掉下来。

“照你这么说,难道守城还守错了不成?宁远、锦州就不该守么?”

壮汉眼睛一瞪,一拍桌子道:

“对!就是守错了!幸亏陛下及时把袁崇焕这厮拿下,否则再让他这么守下去,我大明也要被这厮葬送。”

旁边桌子上一个穿着灰色襕衫的清癯老者看向壮汉,笑眯眯道:

“说得有理,陛下当真英明。”

布袍少年头一扭,撇着嘴道:“我不服!”

清癯老者依旧笑眯眯,从怀内掏出一本书册。

正是《急选报.袁崇焕专刊》,翻了开来

走到布袍少年身边,脸色温和,语重心长道:

“这位小兄弟,你不服也不行。你看看袁崇焕奏疏里自己的话”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点着某处,说道:

“这是袁崇焕这厮天启六年鼓吹修城的时候,自己说的话:

‘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

少年一脸疑惑不解:

“这又如何,这不是很好么?”

壮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戳了一下少年的额头。

“这很好?这不过是说得很好!就是骗人!”

清癯老者连忙阻止壮汉:

“不要心急,小兄弟年纪小,有些糊涂也不奇怪。小兄弟你再看袁崇焕这厮在天启七年时锦州被围的时候说的话。”

他又把急选报往后翻了几页,又点在一个地方念到:

“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战,力所未能。”

然后点评道

“前面袁崇焕说得好听,一城援一城,后面锦州被围,他又变成宁远绝不能去援助锦州。”

壮汉拍了一下少年的肩膀,大声道:

“现在明白了么?

清癯老者点点头:

“小兄弟,你只要完整看一下天启七年宁锦之役,袁崇焕给朝廷的奏疏。他在后面完全就是惊慌失措,毫无办法,坐以待毙”

“这都是他奏疏里的原话,你自己听听:‘我兵战不可透,则锦为必破’,‘又以困锦者困宁,虽城守素备,而食乏援绝。’”

“幸亏建虏当时一个月就撤走了,要是围困上两个月,甚至半年,采取围城打援之策,那是什么结果?”

少年脸上出些了动摇的神色,他从老者手里接过《急选报》,翻到后面奏疏,仔细阅读。

脸上的神色由沮丧变为气恼。

但眼眸里却还残留着一些疑惑,终于嗫嚅道:

“那按你们说的,难道真的应该弃守关外,放弃宁远、锦州,把军队都撤回来不成?”

老者捻着胡须,沉吟着,尚未及回答。

汪汝淳走了过来,说道:

“正是如此。小兄弟,两军对垒,胜负有时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

少年把惊异的目光转向他。

汪汝淳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小兄弟可知道,建奴攻下广宁之后,却并未长久占据,而是很快放火烧毁广宁城池,撤出广宁。”

少年嗫嚅道:

“好像听说过!”

汪汝淳一拍手道:

“建州鞑子尚且明白的道理,为何我大明聪明人这么多,还不明白?”

“鞑子唯恐驻守地方过多,兵力分散,后方空虚。唯恐兵力分散后,建奴老巢被东江毛帅袭击,保不住。我大明为何不明白这个道理?”

“广宁如此大城,鞑子尚且不要。宁远、锦州送给建奴,建奴都不会要,为何我大明却非要死守?”

“胜负之势,在于谁能保存更多有生力量。”

“所谓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

这最后一句话,却是汪汝淳和朱由检会面时,朱由检对他说的。

这道理汪汝淳自然一听就明白,便也在这里说了出来。

布袍少年眼睛一亮,喃喃重复道:“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

那个壮汉和老者已经喝彩道:“说得好!”“精辟!”

“敢问丈人高姓大名?”那壮汉眸子里满是敬佩的光芒,站起来恭敬问道。

汪汝淳微微一笑,一拱手道:

“鄙人姓名何足挂齿,告辞了!”

一拂袍袖,便转身,飘然而出酒棚。

他心中满意地想到:

“陛下交代自己的任务看来完成的不错,这等酒棚之中,都有人阅读《急选报》,明白袁贼可恶了。”

就连外地官员、乡绅也纷纷托人购买。

好在是雕版印刷,加印份数,只是多费一些纸张油墨。

定这个价格不是他黑心,故意抬高价格。

按抄写邸报的价格,地方派人抄写一本邸报,需银七钱。

而关于袁崇焕的舆论,在约莫四五天的时间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份专刊内容比通常邸报只多不少,又请了高人编选点评,定价只要两钱,已经算得上良心价了。

果然这一万份《急选报.袁崇焕专刊》印出来没多久,就被抢购一空。

不仅京城里的文官武臣,人人争阅。

雇佣一批报童各处贩卖。

这自然是他向崇祯皇帝朱由检请示过的。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