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回到明末搞基建

第八十三章 新民居计划

  • 作者:周郎羡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6-11 21:15:28
  • 字数:5086字

再看这个穿着破烂的夜不收,心里忍不住感慨。

让这名夜不收在这儿等着,有人骑了自行车,前去跟赵诚汇报。

一个多月之前,他们还不如这个夜不收呢!

人家好歹是夜不收!

这才多长时间?

现在,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衣装崭新。

鸳鸯战袄上,补丁摞补丁,竟然还有破洞……

穿了不知道多长时间了,油光锃亮。

那名夜不收都看呆了。

这名夜不收身上这件鸳鸯战袄,恐怕就是从入秋穿到了现在。

以前大家都是这样,也不觉得什么。

有传言说过,强地新奇玩意儿很多,赵百户是诸葛武侯和鲁班的传人,发明了很多诸葛神器。

他是当故事一样听的。

没想到,竟然都是真的。

宣府一带地处北方,一冬天不洗澡,不换衣服,是很正常的操作。

……

赵诚叼着一支华子,正在强地村转悠。

来根叔跟在他身后,左右耳根后,各夹着一支烟,一脸得意。

三元一根的华子啊!

整个强地,抽得起的有几个?

更何况,这是大人给他的华子。

说出去多么体面!

一个小男孩儿正坐在门口石墩上吃饭,端着一个大海碗。

赵诚上前看了看,见里面都是粗粮面条,开口问道:

“咋吃粗粮?”

强地的变化,翻天覆地。

大家的收入,应该都挺高才对。

白面又不贵。

看到小男孩儿碗里的粗粮面条,赵诚有些奇怪。

“好吃!”

小男孩儿用袖子擦了一把鼻涕,往后躲了躲。

他知道这是赵大人,有些害羞。

“大人!你这臭小子,大人问话呢!躲什么?”

一个女人出来了,二十多岁年纪,少妇打扮,穿着一身干净的棉布长裙。

她的面色红润,眼里有光。

这是对生活充满了希冀和期待。

女人先呵斥小男孩儿一声。

然后,有些诚惶诚恐地跟赵诚道:

“大人,进来坐吧!”

“好!”

赵诚没有拒绝,看了看这个破旧的小院,迈步走了进去。

宣府一带,习惯住的都是窑洞。

并不是黄土高原那种在山上挖出的窑洞。

而是用土坯垒出窑洞来,再用厚厚的土层覆盖……

夏季凉爽,冬季容易保暖。

好处多多。

这是人民的智慧。

只是,土窑土炕,很容易滋生跳蚤。

小男孩儿一边吃着饭,一边在身上挠着痒。

女人把赵诚和来根叔迎进去。

急急忙忙地拿大海碗盛了水,又急急忙忙地去柜子里拿出一袋白糖来,狠狠地抓了两大把,放进水里。

还要继续抓,被赵诚给拦下了。

“够了!够了!”

“多亏了大人,俺们现在都能吃饱饭。

这白糖,是俺当家的从供销社买来的。”

女人又继续抓了一大把,放进去。

白糖,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了。

贵客来了,用白糖水招待,是最有诚意的。

平时,她舍不得给儿子吃的白糖,现在恨不得全都倒进碗里,给赵诚喝。

赵诚看着,哭笑不得。

加这么多糖,这水得多腻?

“臭蛋!快去叫你爸!

让他给工头请个假,别做工了,大人来咱家了!”

女人一脸兴奋,说着,又张罗着要给赵诚煮面条。

“我吃过了!你不用客气。

也不必叫人回来。

我就是路过,随便看一眼。”

赵诚拦下了小男孩儿。

没必要因为他随便来一趟,耽误人的工作。

“你们家,怎么还吃粗粮呢?白面吃不起吗?”

赵诚很注重民生。

要想让人民支持你,首先要让人民日子好过。

撇开民生,空谈理想和主义,那就是扯淡。

不要说现在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了,就算将来统一全国。

他也不会高坐庙堂,不识民间疾苦。

“吃得起!”

女人立刻道。

“托大人的福,现在俺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能挣300元。

这两天因为是夜班,所以白天在家。

俺当家的,在建筑队修建工坊,每个月600元,中午管饭,还能省顿饭钱。

俺们俩人加起来,一个月能挣900元,吃饱喝足花不清。

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大人您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

女人的话,绝对是发自内心。

“但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他吃起来没个够,吃什么不是一样?

吃杂面省粮食,多攒点粮票,过两年给他说房好媳妇。”

女人脸上带着笑意,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赵诚点点头。

多么朴实的女人啊!

老百姓的要求,真的不高。

能吃饱饭,能穿暖衣,日子有个奔头,他们就很满意了。

哪怕吃的是杂粮面!

可即便是这么简单的要求,绝大部分统治者……被人民养育起来的统治者,也满足不了他们。

“要给儿子娶媳妇,你们这窑洞怕是不行哦!”

赵诚打量一下这窑洞。

两间窑洞,有一间已经塌了,只剩下一间,四处漏风。

这妥妥是危房。

“大人说的是。

的确得再盖一间。

俺当家的也说过这个。

但是,现在做工的机会多,一个月就能挣600元。

这耽误不起啊!

等要是哪天闲下来了,再找人盖两间。”

女人声音很高。

以前不盖,是因为没钱,没粮。

现在,是因为没时间。

赵诚闲聊了几句,从女人家出来,对来根叔道:

“大家都吃饱穿暖了,住的也要跟得上啊!

我看强地村的窑洞,都是住了几代人的,坍塌的太多了。

我准备搞一个新民居计划。

我来出钱,给大家盖新房。

但我也不是免费给大家盖,大家要把他们现在住的房子交出来。

旧房换新房。”

让他不由心里敬畏,不敢随便冒犯。

很快,传讯过来,有人带着他进去。

他是千户大人手下的人,是来传急报的。

如果换做其他百户,敢这么拦着他,早就一马鞭抽过去了。

在路口哨卡处值守的小旗军士,看着这个衣衫破烂的夜不收,一时间有些恍惚。

现在,他却是有些不敢,老老实实地等着。

实在是哨卡这儿执勤的这一队军士,个个衣甲鲜亮,神采飞扬。

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

算是很精锐的了,日子过得比一般墩兵要好得多。

可现在看着,怎么就这么落魄呢?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