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唐士无双

第169章 东征

  • 作者:大易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1-30 00:09:09
  • 字数:5822字

这两个王朝都结束了数百年以来的战乱,一时之间达到极盛,却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迅速崩溃,为下一个强盛而持久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秦朝和隋朝迅速崩溃都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举工程和战争,耗费民力。

“坐,不必拘束。”

谢昭无语,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您倒是挺主动的。

李世民坐在宽大的书桌后,谢昭束手而立。

其实历史上,秦和隋是两个非常类似的王朝。

“陛下威武,高句丽首鼠两端,早就该打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前隋之时,就数次攻打高句丽,无不是无功而返,朕能成功吗?”

秦朝的大工程是灭六国、北逐匈奴,南灭百越、修长城和秦始皇陵,隋朝的大工程则是修大运河和东征高句丽。

你也不看看如今的大唐,兵强马壮,火力凶猛,高句丽那小地方,只要能过去,绝对扛不住。

隋炀帝是个很固执的人,三次东征高句丽,可谓是固执的令人感动。

修大运河是为了沟通南北,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兴师动众东征高句丽呢?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首先是由隋炀帝本人的性格和理想决定的。

隋文帝一朝的基本对外方略是“务安诸夏,不事荒要”,也就是全心全力专注华夏的发展,对于边疆地区和游牧民族不予理会。

那是因为隋炀帝没有某相助,自然无功而返。

但隋炀帝仍然置之不理,此时的征高丽已经完全是意气之争了。从隋文帝时征高句丽开始到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甚至策划四征高句丽,隋炀帝虐用民力,国内民怨沸腾,一系列农民起义接踵而起,隋朝被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高句丽把前隋大军灭了,甚至筑了京观。

对于华夏来说,堪称奇耻大辱。

这事李世民忍不了,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唐继承了前隋,是前隋的延续。

且不说李家与杨家,本来就是亲戚,一说起隋朝和唐朝,就习惯称呼隋唐,一方面是隋朝和唐朝是两个连续的朝代,就像大家说秦汉一样;但还有一点大家估计不知道,那就是北周、隋朝、唐朝这三个连续朝代的皇帝都是亲戚关系,杨坚抢了孙儿的皇位,李渊也抢了孙儿的皇位,杨广和李世民还是叔侄关系!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关系很乱!

李世民和杨广是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两位帝王,李世民因为在位期间太平盛世广受歌颂。而杨广,因为李唐代隋,为了标榜李唐天下的正统,所以刻意抹黑杨广,杨广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残暴凶狠,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杨广也是大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开创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凿京杭大运河也是功在千秋,造福后世的壮举。

若是没有谢昭的话,李世民东征,肯定又是一个折戟沉沙的结局。

这与军力无关,主要是天气原因,水土不服。

当时高句丽沿着辽水,用了十六年时间修建了千里长城,作为防御唐朝的国防工事。并修建了数十座城池,重兵把守,意图永远占据辽东。

李世民执意要东征高丽的举动,其实也是因为觉得唐朝的国立强大,贞观的盛况让他有点飘飘然。就国家实力而言,高丽长期对外征战人力物力消耗甚多,就士兵数量而言,唐朝比高丽多出数倍。

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参考了隋朝的前车之鉴,安排的更加细致小心。但也正因如此,李世民有点过分的自信,难免有些地方会矫枉过正。

李世民最终只安排了十几万的士兵,但实际上攻打这个有大量要塞城堡的高丽国并不足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安排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将李靖出征。李靖,一个全能型的武将,无论是高原平原、沙漠攻城、守城水站还是国内国外的各种性质战争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非常难得的在我国历史上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士。

李世民太过于自信,从而忽略了高丽地势的复杂性,轻视了这个暗藏鬼胎的国家。

东征过程很简单,张亮海路进攻平壤,李绩陆路平推,李世民主力在后。连破数座城池,渡过辽水,打到安市城(辽宁大石桥)受阻。虽然消灭了高句丽援军十五万,但一直没有攻破安市城。古时候攻城无非拿人命填,不舍得士兵性命,自然攻不下来。之后天气转冷,李世民下令退兵。

从李世民五月过辽水到九月收兵,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加上之前李绩前锋战斗时间,整个战争时间约六个多月。

至于天气寒冷造成退兵,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士兵、马匹非战斗减员比例过高,部队机动能力降低,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取暖及保证热食,道路结冰、辽水及沿海封冻造成运输能力下降。

而且这种鬼天气会持续五六个月,开春之后道路泥泞难以行动。

没有必要把大军放在辽东,明年再打他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随后的数次东征,都以天气原因未能建功。

只能说,棒子虽然奴颜婢膝了点,但是孕期着实不错,连天可汗亲征都没有办法。

当然,最后李世民还是发狠,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

高句丽发兵拒战,唐军奋勇出击,大破高句丽军攻占辰夷城。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者逃跑,或者投降。

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包围平壤一个多月,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投降于唐军。

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派兵出战,都被唐军击败。高句丽将领僧人信诚秘密派人联络唐军,自己作为内应,五天后,信诚打开城门,唐军攻占平壤,生擒高藏、泉男建等人,平定了高句丽各地。

就这样,高句丽在唐的攻击下最终灭亡。

这次征高丽之战隋军出动将士一百一十三万多人,民夫二百二十万人以上,结果是隋军建立了辽东郡和通定镇,付出的代价却是数以万计的武器装备和三四十万将士的阵亡、被俘或失踪,更是间接引起了国内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和人民起义。次年,隋炀帝在府兵体系之外征召新君——骁果军,再次领兵亲征,但因为国内杨玄感起义而紧急班师。

大业十年,起义事件不断蔓延,已经有人称王称帝。

隋炀帝是一个性格急躁又有宏大野心的人,一直“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盼望着做秦始皇、汉武帝扩充疆域,大展帝国威势这样的伟大事业。所以隋炀帝即位后就西巡河右,在西部攻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建立四郡。

隋朝和高句丽的矛盾由来已久,在隋文帝时就曾因为高句丽王不朝贡甚至还出大军侵略辽西,妄图挑战隋朝的宗主身份和东亚秩序。但这一次隋军遭到了水潦、疾病、风灾等众多不利因素,再加上补给线太长导致隋军后勤不足,三十万大军损失十之八九。

书房。

因为此前两国的过节,隋炀帝对高句丽一直大为不满。隋炀帝大业三年北巡时在突厥可汗的大帐中遇到了高丽使者,就加以警告,要求高丽王入隋朝见。但此时隋帝国对外战争的中心还是西域,直到大业五年西域形势大好时,高丽王仍为前来,于是攻打高丽的计划就提上日程了。

经过长期准备后,大业七年,隋炀帝正式命令陆路大军东征高句丽。

隋炀帝下诏书说,我大隋终结了长期以来的乱世,建立了新的天下秩序,万国来朝,但是高丽使者居然敢不来。高丽王一直执迷不悟,侵略我东部边境,堵塞使者前来的道路。高丽王还在国内施行**,所以隋炀帝要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御驾亲征,完成先父未能完成的大业。

谢昭坐下,李世民便开口,直接了当,道:“朕打算东征高句丽,你觉得如何?”

好啊,打死那些棒子,最好来个灭国。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