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汉谋无双

第3卷楚汉第332章分封之后

  • 作者:结草成林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1-10 21:46:05
  • 字数:4810字

其次,从事后的结果上看,分封不仅没有解决诸侯利益划分问题,反倒加剧了相互之间的征伐和敌对。

比如,齐国的田荣很快就赶走齐王田都,攻杀济北王田安,后来又杀死胶东王田市,称王于三齐之地。

项羽草拟的分封方案,曾向楚怀王熊心汇报过。但此时作为孤家寡人的熊心,哪还有实力对此方案进行否决,只好应允。

走完这个形式,得到了来自义帝的认可与支持后,项羽就在会上进行了一次性公布。

随后,在项羽的提议下,推崇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以示其尊于诸王。

这样的分封,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只得到参加会议的诸侯的认可,一开始就为其后天下政局的稳定埋下了隐患。

但这样的尺度,并没有囊括所有诸侯和义军将领在内。

比如齐相田荣、赵将陈馀等人因没有入关,未被封王。但他们自认在反秦斗争中有很大的功劳,因而对分封之事满腹怨气,甚至嗤之以鼻。

赵国的陈馀也在同时赶走常山王张耳,恢复代王赵歇为赵王,自立为代王。

彭越曾响应陈胜、项梁而聚众反秦,也曾协助刘邦在昌邑攻城,因未能随项羽入关,未得分封。www.tuxu.org 不格小说网

彭越率领的一万多人部队,此时竟无所归属,不得不对梁地展开争夺。

在燕国,原燕王韩广则占住地盘,拒不去辽东,臧荼与之发生火并,将其击杀于无终(今天津蓟县),并占有辽东之地。

项羽想通过分封来安定天下,事实上却引发了诸侯间新一轮的争夺。

再次,项羽在分封中贯彻了自己的意志,虽然有一些协商和盟会,但他认为那样太浪费时间,又反复争吵不休,闹得他头大,到后来,为了减少方案制定时的纷争麻烦,干脆一人独操宰割之刀。

陈馀对人讲:“张耳与我功劳相当,现在张耳封王,我只为侯,这太不公平。”

最后,项王的分封方案中夹杂着许多主观感情的因素。

方案公布后他自己也并没有彻底实施的打算,处置中显示出过多的随意性,破坏了方案的严肃性。

比如现在,在封了刘邦为汉王和韩成为韩王后,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迟迟不让二人就国。

留置汉王的目的,是担心其手里依然有近十万的军队,万一都跟随刘邦去了汉中,难免不让人担心。

对此,张良也一时束手无措。

汉王和韩王不就国,张良的去处一时也成了问题。

按理说,如果韩成就国,张良作为司徒,就应该随着去封地走马上任的。

现在项羽因韩成无功,不愿其就国,张良自然也只好跟着等待。

而对于汉王,张良倒是希望促成其尽快就国。

此时的汉王,比任何人都着急,他找来张良询问计策。

张良道:“项王此举,分明是范增在其身边为其设谋,故意拖延时间,不使您就国。”

“为今之计,是想个办法,使范增暂时离开项王,再做计较。”

汉王道:“如何才能使范增离开呢?”

张良说道:“这个我来想想办法。”

随后,在咸阳的一处酒馆里,张良约出来陈平,两人对酌。

张良问陈平道:“汉王现在急于就国,项王强留在咸阳,长久下去不是好事,陈兄有什么办法?”

陈平道:“此事,都是范增所为,项羽本无此意,范增说借此机会,考验一下汉王,看其有无反心。”

张良笑道:“陈兄所说,我已料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范增暂时离开项王身边,不知陈兄有什么好办法。”

“这个么?你让我想想。”

说着,两人举斛,饮酒。

当这斛酒喝完,陈平眼睛一亮道:

“有了。”

张良赶紧催问道:

“什么办法,陈兄,快说。”

陈平道:“这次项王不是建都彭城么?项王必然要还都彭城。同时,项王又尊了怀王义帝的称号,按道理,一城怎么能有二主,必然要将义帝迁走。”

“我听说,项王打算将义帝迁往郴,而当初立怀王的时候,是范增的主张,这样就可以以迁徙义帝就都的名义,让项王委派范增,作为自己的代表,去彭城办理此事。”

“这样的理由,项王定会采纳,而范增也无可推辞,甚至还会愿意走这一遭,这样一来,不就调走范增了吗?”

张良两眼同样放出光来,用力一拍桌子道:

“陈兄,你这主意真是太好了,不愧是智多星,来,我敬你一斛。”

陈平一边手捻着三绺髭髯,一边笑道:

“子房兄说笑了,与你相比智多星谈不上,我倒是还是那句话。”

张良问:“哪句话?”

陈平示意将举起的酒斛饮罢,才说道:

“凡事皆可谋划。”

【作者题外话】:PS:推荐一本作者正在追读的武侠仙侠《819013+天道令》,作者请叫二公子,天道大陆之下的玄武大陆,一位叫做陆凡的少年,一步步成为不平凡的天道之力,且看他如何成仙。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任何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如果大多数诸侯能自觉担负起维护天下安定的责任,那个别将领的不平和反叛终归会无碍大局。

项羽将自己的设想,经过与诸军首领的妥协和商议,通过最后的方案,公诸于众,既照顾了与会人员的利益,又强化了自己在这一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无形中彰显了自己的统治力。

按照权力与责任自然相统一的规律,既然是你项王主持分封,稳定战后天下政治秩序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项王一人的肩上。

自此,秦分为四,楚分为三,魏分为三、齐分为三、赵分为二、燕分为二、加上一个韩,除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外,天下共封有十八个诸侯王,史称“十八王之封”。

项王固然是铁肩担道义,慷慨驰疆场,但大厦之立,非一木之撑。

项王不知道把维护天下稳定的权力和责任,一开始时就一并交给大家,虽然一时叱咤风云,豪气盖世,终究会为四方征战的消耗而拖垮。

这是项羽制定分封方案时最为严重的失误。

诸侯们在项羽的主导下完成了分封,自此,以为天下可以相安无事,太平无忧了。然而,项王决然没有料到,自己精心炮制的分封方案竟然包含着诸多严重缺陷。

首先,项王主要按军功分配土地,又把是否随从入关作为衡量军功的基本尺度。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