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侠客小说网 > 历史 > 我是汤世祖

第205章 诸葛城的无法接受(二合一)

  • 作者:空山一先生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2-03-22 02:40:10
  • 字数:10384字

可是,他也没辙。

边侧的上官听到他这话,耸了耸肩说:“习惯就好,现在炼钢的那群人正在研究怎么修改高炉,进而让高炉的产量增高。还有一些提出修改高炉的建材,如果顺遂,未来冶炼的就不是粗铁了,而是粗钢。现在咱们的钢都是用来造兵甲的,犯不着用铁去慢慢敲打。”

不过诸葛城却显得有点难以接受现在的变化。

作为上任半年的吏员,这段时间的变化以及见识,将他十几年的生涯中,看到的形形色色规制,基本上全部打碎了。

毕竟是工业时代来的人,技术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样的,他在心理最清楚不过。

就是这样的铁,居然不是用来铸造铁甲,而是用来造菜刀和农具,若是传出去,不知道多少世家得骂暴殄天物了。

然后组成菜刀卖出去。

“简直就是浪费!”

“可是……”

他诸葛家在武都也有铁矿山,也有炒钢坊,他也去那里盯着呆着过。

多少世家梦寐以求的铁,在应昭这里就跟流水一样,不断的在铁轨车上进进出出,一天所产的钢铁,能抵得上诸葛家一年的产量。

诸葛城还想说,上官拍了拍他肩膀:“行了,别废话了,吃饭去了。对了,你的家人好像给你送来餐食了,刚才门卫来的时候还说了一声,差点忘了跟你说。”

“多谢云兄。”

“客气。”

诸葛城的批完手中最后一笔粗铁份额之后,忍不住低吼了两声。

横刀趋于直刀多是城市安防使用,而雁翎刀则偏向于战争使用,当然安排给人当做防身武器也行。

作为一个尚武的国度,应昭只是禁绝了一石以上的弓以及所有类型的弩不准民间流通,甚至连甲胄都没有禁绝。

因为没有必要了。

火药是一定要弄出来的,这种时候禁绝甲胄的意义已经不大,就算你穿得甲胄再厚,百米内挨上一炮试试?

所以成都这边先对地方世家进行了清扫,收缴了全部甲胄之后,转头应昭就修改了法令,然后自己亲自开启了甲胄的贩售。

军火……

很赚钱的。

当然,甲胄商店的甲胄形制肯定不是军中制式。

大多属于板甲。

走过这个铁匠铺,就能看到轰鸣的机器声,以及不断被人从里头拖出来的板状甲。

这是板甲,一块十斤重的百炼钢板冲压成型,然后抛光之后除去毛边,发送给成都三环的店铺,由店铺找工人做内衬和一些纹刻,甚至还能看到每个板甲上的编号。

虽然防不住破甲箭。

但这些甲胄完全可以让任何一个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战士。

当然,这些甲胄多是在民间贩售。

诸葛城感觉很震惊。

应昭一边禁绝世家生产甲胄,一边自己生产甲胄拿去卖。

这不……不怕世家购买甲胄,然后养上私兵,再跟你对着干吗?

就算应昭有规定,甲胄暂时只能让退役的人购买,可是你能保证这些退役的士兵不是世家的走狗?

呆在这里每一天,诸葛城都觉得自己的世界观遭受了冲击。

来到门口。

“小大郎……这……您憔悴了不少啊!”家仆看着诸葛城的模样,实在有点儿凝重。

“无事。”诸葛城摇了摇头,看了一眼外边:“可是祖父来了?”

“正是。”

“行。”诸葛城走到门卫处,与之说了一番,签署了名字之后就出来上了车。

车上。

“老大人。”

诸葛恒点了点头,将桌上的铜鼎掀开,露出里头的冰块以及冰块上的莲子羹:“夏日炎炎,呆在里头很热吧,喝点。”

“谢老大人。”诸葛城拱手。

接过莲子羹喝了两口。

“有心事?”诸葛恒笑了笑,感觉自己的孙儿忧心忡忡。

“让老大人挂怀了。”诸葛城放下莲子羹,跪坐好恭敬的说,“这半年居于此,看到的,见到的,实在有太多让我无法想象的。”

“说说。”诸葛恒平静的说。

“一来,钢铁的产量此地一日所产,顶的上诸葛氏曾经一年生产之粗铁,然而这些粗铁只会发送到外边的铁匠铺,由铁匠们制成耕具、工具乃至菜刀。上好的百炼、千炼的钢居然不用来制作武器也就算了。

二来,承禅陛下的决策让我诧异。他一边禁绝世家生产甲胄,可一边自己贩卖甲胄……”

“很矛盾?”诸葛恒笑了笑。

“是。不仅是矛盾,甚至感觉震惊。难道不应该禁绝到底吗?为何自己还要贩售?而且这甲胄贵,现在能买得起的可不是退役的士兵,而是世家。今岁销量高达万套,虽然收获颇丰,可是买走的……”

“确实,不过你居于此,应该没听到将作监的晴天霹雳。”

诸葛恒笑着说:“承禅皇帝流出了一点消息与我们知道,他成功研发了一种武器,一击能让十里之地糜烂,甲胄不可防御。”

“!!!”

诸葛城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如此,已经是神力了吧!”

“但这就是现实,因为我们昨日看到了一个非人力可以刨出来的坑,而是用了某种物品直接掀开地皮形成的。

这就意味着,城防将不再成为陛下面前的阻碍。

成都无疆,难道不就是因为陛下已经有研制此物的打算,这才没有修城墙的吗?”

诸葛恒的话,让诸葛城沉寂须臾,又道:“也就说,现在的甲胄……”

“卖给走镖、货运、以及地方农会武装百姓所用。”

诸葛恒淡淡的说道:“并且就在昨日,皇帝招来户部、礼部、吏部、税部、商部等部侍郎,以及宗正开了一个御前会议,会议内容为:郡国和封建。”

“分封?难道……”诸葛城猛地抬头。

“这些都是信号啊!因为这种神器的出现,已经解决了最艰难的攻城战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天下再也没人能阻挡陛下了。除了那几座一等一的坚城要塞。但……地方上的要塞除了边疆之地,还有什么要塞?就算有,都烂成什么样了?”

诸葛恒嗤笑了一声,接着正色:“总之,接下来你只需要知道,不用三年时间,太子定然东征。眼下滇州、黔州战事即将焦灼,我打算让你去赌一把。此二地,你选何处?”

诸葛城一愣。

紧接着眉头一皱道:“黔州。”

“哦?你倒是不怕又是问题?”

“黔州最合适,老大人,我其实也不怎么想待在这里了。感觉一天到头就是看着钢铁送出去,然后交割一下文书……没有一点盼头。”

“哈哈!就知道你是这样的想法。不过也没事,马上九月,你们的评核就要开始了。以你的资质和资历,足够外放郡县了。到时候申请一下,黔州那边司马消称复国造反称天王,已经自绝生路。”

“这……”诸葛城瞪大了眼睛,“如此愚蠢?”

“他可不蠢,只是他被架着。”诸葛恒摇了摇头,“筑城县的夷族首领奢正山架着他,想要趁着汤国内乱,割据筑城,并且他还派人联系了交趾的李贲以及滇州的六诏,联合起兵。此人与这些部落关系匪浅,更多还是儿女亲家。要不是西南地崩,导致大量的生番下山,只怕六诏就起兵了。”

“至于交趾的李贲,其人至今不曾有动静,也不知是不是被安南将军按在了地方不得动弹。但不管怎么样,现在司马消的晋国,实际上是奢正山在掌控。陛下的兵已经南下良久,兰钦主攻滇州,法匡东征黔州。这个兰钦历任西南郡县,知悉西南蛮夷矛盾,截止至七月,兰钦已经带着一千兵马和三万蛮夷首领提供的兵力,打进了滇郡。”

“六诏大惊失色,在洱海一带聚兵,准备与之谈判。滇州基本稳定了,唯独这个黔州只怕不那么好打。但这里确实是未来进入湘州的前线,你去黔州也好。”

诸葛恒西南的情报网络比应昭强很多。

作为诸葛均的后代,诸葛氏跟南疆的土著之间关系牵扯还是不少的。

其中不乏后世佤族等部落的祖先们。

诸葛恒作为这一代蜀州诸葛氏的首领,他也没少渗透西南。

西南有什么事情,基本上逃不出他的耳目。

就算不想听,自己的商队过去了,回来也会带来不少的资料。

甚至还能看到本地的一些部落头人亲自来拜会。

虽然低调,但不是没有。

所以现在他弄到手的情况比应昭甚至更全面。

甚至在他的授意之下,亲善诸葛氏的部落基本上没有人阻拦应昭的大军南下。

兰钦能拉起三万人的土著兵马,除了他本人自己的威望之外,剩下的大部分还是亲善汤国或者诸葛氏的人提供的。

杂是杂了点,但是带路党很多呀。

嗖嗖几个月,兰钦比应昭预想的要早杀进滇郡。

如今的滇郡已经成为跟六诏对峙的前线,未来也肯定是沦为后方乃至中转这个等级的,还不如黔州这个前线有机会。

“我会提出申请的。”诸葛城沉沉点头。

他忙了半年多,确实到了评核政绩的时间点。

虽然公员的政绩大底还是熬年限,不过他不一样,那就是他们这一批是被借调过来的。

他的官籍落的是户部衙门,但是商部衙门下辖的钢铁寺缺人,所以借调了过来。

同时允诺他们半年之后直接评核,合格就可以升一阶或者调走,哪怕去地方也行。

反正应昭现在吏不够用,到处都缺人,要是一个人能干六份活,那绝对鼓掌欢迎。

当然更多的是做不到。

不过也有人做到,比如一个名叫陈庆之的吏员,带着妻儿前往渝州担任彭水县的代理主簿。

结果去了没半个月,代理县令不通当地民俗,引发了当地土著叛乱。

惨死了很多吏员。

在大山之间,其他增援还没到的情况下,他一个人既当军师又当将军,还能当个县令,用了半年硬生生把当地仅仅三千的人口发展成上万人,顺手将叛乱给镇压。

刘裕这边一听,直接当场转正,然后渝州这边配备了一些官员配合,再安排了七千汉民过去屯垦。

由此可见,资历在实力面前,多么的不重要。

而陈庆之是从江南来的寒门,听说是为了找自己的好兄弟来的,也不知道找到了没有,反正呆了几天就去参与招贤令,当了吏员,然后混了地方一个月就自己去应聘渝州事物,这才转去了彭水县担任代理主簿。

总之,这就是一个榜样。

诸葛恒也是这样对诸葛城说道:“此去务必小心,瘴疫之地,多饮开水,注意卫生,还要教会本地人开垦等事宜。我会后续给你安排一些商队助你一臂之力,但更多的还是要注意教化地方。医部的卫生寺近来总结了一批关乎性命的《卫生小识》,那本也记得买上,好好的看。”

“明白。”诸葛城点了点头,“工厂这边有配送的。”

“嗯,有就行。承禅皇帝野心很大,不仅要扫平中原,还要拓土四方,以前只是听闻,现在基本上能确定了。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去,未来世家的抵抗可能会更少,毕竟世家名义上只是世家,当不得一国之君。若是分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程度的分封,但这个念想,会让更多的世家内部分裂,进而下注。”

诸葛恒捋了捋胡子,感慨道:“若是陛下为开国太祖,汤国岂能乱了?一兵不曾出蜀,就已经将天下人心拿捏得死死的。世家或许很在意土地乃至耕读传家,但称宗做祖的诱惑更大啊!宗周之世,更是儒生的追求之一。”

诸葛城赞同的颔首。

应昭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压着苍生,让众人下意识的认为他不可争锋,并且他还在不停的强化大同要点。

进而不断加强危机感。

但为了不让世家困兽犹斗,于是他围三缺一。

只要跟他混,洗干净这个天下,我就分封让你们去蛮夷之地称宗做祖。

那么习惯多头下注的世家一看,还有这等好事?

怎么可能不分裂呢?

简直步步紧逼啊!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招招零落却招招致命,消息只要传出去,长安只怕会不安稳。”

“是啊!不过萧道成那个小家伙,只怕已经知道了。”诸葛恒笑了笑,“行了,赶紧吃了莲子羹,然后回去好生的工作。诸葛氏的未来,你们这一辈,要提前担起来了。”

“是。”

军中的武器革新一直都是应昭的重点,冷兵器时代之下,想要扩张军事力量,武器的进步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不管是横刀还是后续的雁翎刀,其实都是汉代环首刀的后代,但对于战争烈度的不同,两者逐渐演化成不同的风格。

上官笑着离开。

诸葛城再看了一眼过来换班的高炉工人,以及不断流出来的铁水,不由得长叹道:“若是换在历朝历代,如此产量,只怕举世震惊了。而这,只是因为敢水道还未完全修缮,蜀州各地的铁矿暂时无法运进来而导致的。若是等到岷江彻底修好,蜀州之外的世家,又会面对什么样的敌人?披甲之数十之八九?可怕!”

应昭很重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诸葛城叹气着转头前往门卫处见家人。

路过一处铁匠铺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士兵举着一把形制狭长的刀具,快速劈开了一个木桩:“还可以,这个形制的劈砍效果还不错。形状犹如雁翎,就叫雁翎刀。定下版型,然后多铸几把,记得用镔铁铸造,到时候再对比一下横刀的效果,如果合适就可以安排量产了。”

军需官用炭笔记录着劈砍数据,接着去看边上的枪头。

浓浓的烟囱在滚动着黑烟,接着就能看到大量的铁矿石被融化成铁水,从高炉里流出来,落到模具里,进而变成一块块铁锭。

这些都是粗铁,毕竟加工精钢的能源更大,因此粗铁往往都是发送给附近的铁匠铺,由他们利用人力或者官家的铁匠铺用水力锻锤敲打成百炼钢。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